有些企业搞玉米机就如刀尖上跳华尔兹
基于对玉米收获机的良好预期,目前,对于中国农机企业来说,玉米机可谓是一块肥肉,争相进入。大多数人的理由是,目前我国的玉米机械化率还很低,按官方的数据,2010年只有25%,同时我国玉米种植面积达到4.5亿亩,玉米是我国第二大粮食作物,常年种植面积4亿多亩,产量占粮食总产量的30%左右。
不过在笔者看来,对不少企业来说,上玉米机更像是刀尖上跳华尔兹。
玉米机不像小四轮农用车这种机械,对企业进入的门槛相对较高。很多企业低估了玉米机的技术含量。国内玉米机市场,是个多层次多结构的不平衡市场。东北、西北、黄淮海区域,玉米的种植农艺差别很大,对产品的适应性、可靠性要求更高,对企业的技术实力要求也更高。
上玉米机的过程中,企业需要具备的研究开发实力,需要投入巨资于研究开发之中,需要保持一支高水平的科研团队,需要巨资用于维护团队,需要投入大量人财物进入市场推广提高市场占有率,需要投钱去运作提升品牌。
尽管不少农机企业经历多年的发展,技术实力和资金实力都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是大多实力并不强劲,制造能力总体来说还比较低。对多数农机企业而言,当前**需要的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守住自己的“利基市场”,以持久战的心态进行脚踏实地的模仿与学习,提升设计技术、可靠性技术、工艺流程、基础材料、基础机械零部件和电子元器件、基础制造装备、精益制造、柔性制造、涂装能力等方面的基础技术能力与制造能力,实现企业的茁壮成长、厚积薄发。
目前,我国农机行业,一个重要特征是产品的同质化严重,技术路线单一,同行模仿严重。看到别的企业产品卖得较好,不出一两年,从外观到内饰、到零部件的安装都差不多。笔者就听有企业领导人让下属,螺丝都要像一家企业一样拧,他的观点是“和别人一样,别人才会买”。且不说这种观点的谬误,单就有这种思想的人可能还在少数,由此可见我国同机同类产品的克隆成份。
搞玉米机,服务的要求高。相比小麦机,自走玉米机的用户更加理性更加挑剔。同时,由于我国地域情况和玉米机地域特点的复杂性,企业的服务没有统一的标准,更需要个性化的服务,这就给企业的服务带来更大压力。无论是技术还是财力保障,对企业都是不小的考验。特别是针对那些实力较弱的企业,产品的质量和服务如果跟不上,前期工作做不好,对品牌的培育将是一句空话。
上玉米收获机,也更加考验企业的设计能力、制造能力、管理水平和品牌运作能力,玉米机的零部件达1000多个,自制率低的企业,单靠外协能把零部件组织起来就不是个简单的活,对供应链管理很重要,哪一个环节出了差错,就影响整个机器的生产,这对物流、现场管理、库存的管理、资金的占用都是一种考验。在制造方面,很多企业外观粗糙、人工涂装,机器老化速度快,必然与雷沃、金亿、迪尔这类有着良好工艺的企业相比落于下风、输在起跑线上。这么多企业都上玉米机,对品牌的培育与打造将更加激烈,对局部市场的争夺将也陷于白热化。**终,按照二八法则或按三四理论,**终不少企业或品牌必然出局,**后的赢家将是两三家农机寡头。
从外部而言,不少农机企业玉米机投放市场之后,并不能迅速被市场所接受,而需要一个逐步被市场认可和接受的过程。从产品投放市场到获得商业成功的漫长沉默期中,企业能否有效保护技术专利、保持市场垄断位势、能否挺过漫长的产品投入期到赢利回收期,都存在着很多的不确定因素。
玉米机一旦成功,能够让企业实现华丽转身,甚至跃升为产业的领跑者。但是如果没有扎实的脚底功夫,冲动的转身只会加剧刀尖有创伤,甚至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去年以来,一家新进入市场的企业在玉米机领域遭遇较高的故障率,对很多欲进入玉米机的企业提了个醒。没有金刚钻,就不要揽瓷器活。在进入之间,先看自己是否做好了人员、资金、市场、产品方面的准备和与竞争对手的优势。
用户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