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通logo

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七年记

农民日报 朱先春 赵洁 2011年04月02日

[NextPage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七年记(上)]

  2011年初,“十一五”、“十二五”交替之际,农业部发布了一条令人振奋的消息:2010年,我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2%,这标志着我国农业生产告别了以人畜力作业为主的时代、进入了机械化作业为主的新时代。

  “这是世界农业机械化发展史上了不起的成就!”74岁的著名农机化专家、亲历新中国农业机械化全过程的白人朴教授感慨地说。

  早在上世纪50年代,党中央就提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从此,实现农业机械化成为广大农民和农村工作者的奋斗目标。不过,由于务农人口众多、单个农户土地规模较小和农民收入总体较低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长期徘徊在较低水平。但在近7年间,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突飞猛进,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从2003年的32.5%迅速提高到2010年的52%,堪称农业机械化发展史上的奇迹!

  奇迹的实现,与2004年我国开始实施的一项强农惠农政策——农机购置补贴密不可分。7年来,中央财政累计投入农机购置补贴资金354.7亿元,带动地方和农民投入约1187亿元;补贴购置农机具1108万台(套),受益农户达925万户。如今,农机购置补贴已成为农业机械化快速发展和建设现代农业的强大推动力。

  “7年等于30年”:历史性跨越的“加速器”

  农机购置补贴实施7年来,中央财政补贴力度不断加大,从**初的7000万元逐年大幅增加到今年的175亿元,增了约250倍;而补贴覆盖的范围也由2004年全国3%的农牧业县(场),一步步扩展到19%、42%、65%,直到2008年实现农牧业县(场)全覆盖。

  “这7年,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的增幅相当于此前30年的增幅。实施农机购置补贴,可以说为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带来了一个黄金时代。”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杨敏丽说。

  有数字为证:截至2010年底,全国农机总动力达9.2亿千瓦,比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前的2003年增长52.3%。大马力、多功能、高性能及薄弱环节农业机械增长迅速,农机装备结构不断优化,大中型拖拉机保有量达到384万台,是2003年的3.95倍,年均增长21.7%;水稻插秧机、玉米收获机分别达到33万台、13万台,分别是2003年的5.6倍、31.7倍,年均增长分别达到27.7%和63.8%。水稻机械种植水平由2003年的6%提高到2010年的20%以上,水稻机收水平从23%提高到60%以上。“十一五”期间,全国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年均增幅超过3个百分点,而2003年以前只有0.5个百分点左右。

  在农机补贴的推动下,先进适用农业机械广泛应用,促进了农业生产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和集约化,提高了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实现农业节本增产。

  如机械化收获小麦可减少损失3%左右,仅此一项,全国每年减少小麦遗洒损失50亿斤以上;采用大型机械进行深松整地,增产幅度达到10%~15%;水稻机插秧能使亩增产100斤以上。

  农机购置补贴是重要的惠农政策,也是一项具有明确的导向性的产业促进政策。补贴不“平均着墨”,而是在兼顾一般的同时突出重点,坚持向粮食作物生产机械化倾斜,特别向当前农机化的薄弱环节倾斜,向主产区、大户和合作社等服务组织倾斜。在这种优化补贴投向的政策指引下,以往相对薄弱的玉米收获、水稻种植、机械化深耕等环节的机械化水平取得了重大进展。农机农艺进一步融合,精量播种、化肥深施、高效植保、保护性耕作、节水灌溉等先进农业生产技术得以大面积推广。

  让我们看看购机补贴如何带动了玉米机收的突破——

  我国的玉米种植制度多样,品种、行距、株距等都不统一,有起垄的,有不起垄的,给相关机械的研发带来了很大困难。因此,购机补贴实施前,我国玉米机收率一直低于2%。

  但人工收玉米是个苦差事,机收有巨大的市场潜力。所以,一些颇具眼光的企业开始自主研制玉米收割机。山东国丰机械有限公司董事长郑继立告诉记者:“起步时候很难,有时后续研发资金都跟不上,市场迟迟不能打开也困扰着我们。2005年,为发展玉米机收,农业部经过调研论证,及时将玉米收割机纳入了农机购置补贴试点。农民购买玉米机的积极性高涨,使用后觉得不错,销量就逐步上来了,随后我们研发和改进产品的步伐大大加快。”5年来,多种适用可靠的玉米机纳入补贴目录,机收在主产区一步步推开,2010年全国机收率达到了25%,发展**快的山东省玉米机械收获率达到71.5%。

  “翻不翻,每垧地**少差两千”、“要整地、大马力”。近年来,深松整地在北方旱作农业区风行,而这项抗旱保墒的治本性技术之所以得以大面积推广,同样得益于购机补贴。

  长期以来,大多数农民都是用小型农业机械在现有耕地上反复耕种,致使土壤活土层越来越浅,犁底层越来越坚硬,造成土壤贫瘠,水土流失严重,蓄水保墒抗旱能力下降,农作物单产不高。从上世纪80年代起,一些地区开始探索推广深松技术,但中小马力拖拉机无力进行深松,大型的又买不起,这项工作进展缓慢。到上世纪末,即便是机械化程度较高的黑龙江,全省土地深松面积还不足2000万亩。

  农机购置补贴实施后,各地农民购买大马力拖拉机的热情高涨,一大批国产大拖在东北、黄淮海地区投入深松整地,可以一次完成耙茬、深松、合墒、碎土、平地等作业。2010年,黑龙江一年深松整地面积超过5000万亩,吉林1500万亩、山东1000万亩,全国超过1.4亿亩。正是由于大马力整地机械的普及,农业部满怀信心地提出,力争到2015年,使全国适宜耕地全部深松一遍,年均深松作业达到2.3亿亩以上,然后进入“同一地块三年深松一次”的良性循环。

  农机化的快速发展,大大提高了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使得各地在春耕、“三夏”及“三秋”等关键农时,可以组织到大批农业机械抢农时、防灾害、夺丰收,为农业稳定发展和粮食连续七年增产发挥了重要作用,可谓是功不可没。

  “授人以渔”:农机手成为职业农民主力军

  “我家的收割机是刚买的,总价20多万元,当时手里没这么多钱,多亏有购机补贴的4万元,为我们解决了大问题。收了本地的水稻后,还要去江苏、湖南等地跨区作业。保守估计,两三年就能把买机器的钱赚回来。这机器保养好了能用8年以上呢!”去年秋收时节,26岁的安徽农机手杜宜军自信满满地对记者说。

  北京市延庆县农民张书安说:“购机补贴大大减轻了我们购买先进机械的负担。在经营农机的这些年中,我深深感到,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不仅是资金上的扶持,更重要的还有技术、信息、市场方面的帮助,是帮助我们发家致富的好政策。”

  从像杜宜军、张书安一样的农民身上可以看到,农机购置补贴不仅是一项“授之以鱼”的政策,实实在在给农民补贴了一笔买农机的钱,也是一项“授之以渔”的政策,为一大批农民勤劳致富奔小康提供了工具,指明了方向。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进城打工,在相当一部分农村地区,出现农业兼业化、农民老龄化,“386199部队”留守农村。当人们开始担忧以后谁来种粮、谁能保证粮食生产的时候,一批年轻力壮、有知识、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机手迅速成长起来,成为当代新型职业农民的代表,成为未来建设现代农业的中坚力量。

  不仅如此,这些农机手中的不少人牵头成立了农机专业合作社,在帮助提高周边农民素质及带领他们增收致富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提高农机利用率和作业质量、降低运营费用等提供了保证。

  走进河南孟州市城伯镇营新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的大院,院内高高的车棚里一字排开的农机很是惹眼。理事长张汝兰介绍,合作社里有拖拉机、小麦联合收割机、玉米收获机等各种大型农业机械18台,享受购机补贴50多万元。作业服务领域覆盖耕地、播种、收获、植保和粮食初加工,解决了周边村庄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的后顾之忧。社员们的收入也不断增长,每台机车年均收入3万多元。

  为鼓励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现行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明确向农民专业合作服务组织倾斜,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各地支持农机专业合作社优先购买农机,对合作社购买机具的数量限制也适当放宽。在购机补贴的带动下,各地农机社会化服务蓬勃发展。2010年农机专业合作社已经超过2万个,各类农机服务组织超过18万个。全国农机作业服务总收入达3700亿元,比2005年增长63%。

  “下一步,我们将大力推进农机农艺融合、农机化与信息化融合,加强对农机手技能培训,将4000万农机手培养为一代新型农民,以农机化推进农业现代化。”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司长宗锦耀说。

  近几年来,看到农机购置补贴给农村带来的变化,给农民带来的实惠和盼头,一些外出农民返乡重新干起了农业。记者在基层采访时就碰到过这样一位农民,他叫刘冬亮,30多岁,精明能干,2008年,他带着在城里开餐馆挣的钱回到家乡,先后通过购机补贴买了几台农机为乡邻提供作业服务,收入竟然比在城里还挣得多,下一步他想用农机搞规模经营,当种粮大户。

  有专家认为,一批能人从城市回归农村,成为农机能手,随之而来的还有他们从城市带回的资金和经营理念。从某种程度上讲,农机购置补贴的实施,成为先进生产要素回流农村的一个重要纽带。

  “四两拨千斤”:拉动农机工业提速升级

  有一个数据让农机行业业内人士倍感骄傲——2010年,在包括汽车、机床等13个行业在内的机械工业中,规模以上农机企业产值增幅居第一位。

  7年来,农机市场产销两旺,产销率达98%以上,规模以上农机企业产值从2004年的700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2838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我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农机制造大国。

  2009年,对于农机生产企业来说,是一个难忘的年头。当世界金融危机阴霾压顶,企业普遍担忧前景不好时,国务院宣布将农机购置补贴从2008年的40亿元猛增到2009年的130亿元。这一举措使当年农机市场的启动比往年提前了一个多月,重点产品持续供不应求。全年下来,农机工业产值在出口下滑10%的情况下,仍然保持了总体20%以上的增长,成为全国拉动内需、应对金融危机的一大亮点。

  “可以说,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很大程度上刺激和拉动了农机工业发展。”中国农业机械工业协会理事长高元恩说,“尽管比较农机工业的产值,每年的购机补贴总额并不算大,但这项政策真正发挥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在推动农机工业发展的同时,改善了我国农机装备结构的不合理现象,加快了农机工业的技术进步,促进了农机工业的升级换代。”

  购机补贴政策向社会发出了国家大力支持发展农业机械化的强烈信号。资本市场纷纷看好农机行业,首批登陆创业板的吉峰农机受到投资者追捧,股票多次涨停。农机企业家们把眼光放得更长远,雄心勃勃要把企业做大做强。近几年,农机工业的技术改造非常活跃,新品研发技术创新加快,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比如浙江台州已成为植保机械之都;重庆微耕机企业集群优势明显;山东玉米机收企业“扎堆”,带动全省玉米生产率先实现全程机械化。

  在农机购置补贴的带动下,中国一拖、福田雷沃、时风、五征等一批大型企业加速壮大,引领行业发展。2008年至2010年,中国一拖的销售收入和经济效益每年都以两位数的幅度高速增长,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145亿元,创下历史新高,并实现了产品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的重大突破。2010年,福田雷沃农业装备全年完成销售收入63.5亿元,雷沃谷神、雷沃大中拖共计实现销售10万余台,粗略估算,购机补贴销售在农机业务经营中所占的比重超过90%,是推动公司快速稳定发展的**主要因素。

  “随着资金总额的逐年增加,补贴政策对农机市场和产业发展的导向作用日益增强,农机产品功率由中、低功率向中、大功率转变,农机新产品种类向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转变,产品技术升级速度加快,高效节能、低碳排放、安全环保及信息化等现代技术将引领农机产业发展。”山东五征现代农业装备公司总经理苑忠亮表示。

  自2004年以来,连续发出的7个“中央一号文件”都将农业机械购置补贴纳入国家支农强农惠农政策的重要内容。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政策及相应的补贴制度,已成为我国农业支持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期待这项让“农民得实惠、企业得效益、政府得民心”的惠农政策,为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续写新的奇迹!

[NextPage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七年记(下)]

  “农机购置补贴软件管理系统可以提供补贴产品类型、销售网点、购机价格等信息,非常便于购机农民查询,有了这个系统,补贴政策的操作就更透明了。现在各地都有补贴监督机构,通过查看这个系统,购机者的姓名、联系电话、所购机型、购机价格及补贴资金等信息都一目了然,方便监管。”3月27日,全国先进工作者、山东省嘉祥县疃里镇农机站站长朱庆来告诉记者。

  全程网络化是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管理走向成熟的一个标志。7年来,伴随农机购置补贴资金规模、补贴范围、补贴种类不断扩大,针对补贴实施参与主体的监管制度和工作机制也在不断完善和创新。而所有的完善与创新工作,都遵循一个主线——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指向一个目标——把这项强农惠农政策不折不扣地送到农民手中。

  对农机生产厂家和经销商——

  科学设计制度,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

  要运用有限的资金对农机购置

  进行补贴,首先需要确定一个“目录”,即对哪些厂家的哪些产品进行补贴。购机补贴实施7年,这一制度始终坚持从农民的根本利益出发,经历了不断的完善与创新。

  购机补贴政策实施之初,补贴资金规模较小,因此,**初的制度设计明确了“优中选优”的竞争性选型机制,即补贴产品目录是在“部省级农机支持推广产品目录”基础上,综合考虑企业规模和供货能力、产品质量、价格和售后服务优选后确定的。为了防止企业在销售补贴机具中乱涨价,保护农民的利益,当时补贴目录还有一个**高限价。但很快农机化主管部门发现,**高限价在一些经销商那里变成了实际成交价,而不是随行就市。

  基于以上情况,通过不断深入调研和广泛征求意见,农业部和财政部创新完善了补贴目录的确定方式,即不再进行选型和淘汰,明确规定,凡是补贴范围内且已列入国家或省级支持推广目录的产品,均可列入补贴目录。这就给了农民更多的选择,给了企业更多平等竞争的机会。

  同时目录中不再规定补贴产品**高销售限价,价格由市场竞争形成,但规定同一产品销售给享受补贴的农民价格不得高于销售给不享受补贴的农民价格。为避免企业虚高销售价格,改从价补贴为定额补贴,同一种类、同一档的产品实行统一的定额补贴标准,把补贴机型的选择权、价格谈判权交给了农民。

  在补贴产品经销商的选择上,同样有一个机制创新的过程。

  补贴产品经销商一头连着购机农民,一头连着生产企业,中间连着农机管理部门,加强经销商管理在购机补贴这个链条上分外重要。为避免形成经销垄断和经销商确定环节出现“设租”、“寻租”等现象,对经销商的选择经历了从农机化主管部门确定到生产企业确定,对经销商的管理经历了从事前审查到事后监督的转变。现在,经销商由农机生产企业根据资质条件自行确定,经省级农机化主管部门向社会公布。同时增加了生产企业的监管责任,经销商出了问题,要追究相应企业的连带责任。允许农民在本省内跨县选择经销商购买农机,农户补贴资格确定后打印补贴协议时,将该产品在该省内的所有经销商名单附后,方便农户自主选择经销商。

  有关专家认为,经销商是生产企业的“门面”,由生产企业自行确定,切断了补贴产品经销商与农机化主管部门的利益连接,能够有效防止经销商通过行贿等方式获取经销补贴产品的资格。

  回顾购机补贴实施7年的历程,实施制度的完善使得市场机制功能在补贴操作过程中不断充分发挥。去年3月19日,在山东省兖州市举办的补贴农机供需见面会上,兖州新发农机合作社38户社员报名“团购”拖拉机和配套机具,受到好几家经销商争相招徕。理事长王成连通过“讨价还价”,选购到了**中意的农机。他说:“有的一台机器降三百,有的降四百,还有的‘三包’服务期从一年延长到了一年半。”

  与王成连一样,远在新疆乌鲁木齐县六十户乡星火村的农民李庆奎在补贴机型里,看上了一台价值24786元的拖拉机,除去30%的农机补贴后,通过和经销商一番“讨价还价”,李庆奎还砍下了300多元差价,**终以1.7万元的价格成交。

  补贴制度的完善也深受企业欢迎。福田雷沃国际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玉荣告诉记者:“对同等机型实行定额补贴,提高了用户选机、购机及对各机型性价比权衡的方便性,避免了以往同一平台产品补贴额度差异带来的不良市场反应,通过市场调节作用,部分品牌机型价格出现季节性回落,产品价格趋于理性。另外,用户购机不再受到县市区域限制,使用户对购机经销商的选择有了自主权,缺少服务能力、私自提高销售价格的经销商将被市场淘汰。”

  而随着补贴产品的增加,企业也在全力研发优质产品,力拼售后服务。“过去进入补贴目录就像进了保险箱,现在眼看着目录越变越厚,竞争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企业只有提高产品性能质量、搞好服务,才能提高竞争力,对得起购机补贴这项惠农政策。”这是不少老总告诉记者的肺腑之言。

  农机购置补贴一直执行“差价购机”,农民购买补贴农机具时,只需要交纳扣除补贴部分的金额。“差价购机”使农民不用筹集较多资金去垫付补贴,也不需要再费周折报销补贴的资金,避免了很多困难和麻烦。同时,垫付资金不经过其他途径,由省财政直接划拨到企业,防止了可能出现的挪用卡要。“这几年,我先后买了3台农机,总价30多万元,国家补贴12万多元。如果没有购机补贴或者需要先垫付再报销,我肯定得到处借钱,那太困难了,就算借到,利息也受不了。”3月16日,山东省平度市兰底镇农机大户张有福告诉记者。为了减轻企业资金压力,农业部、财政部要求各省高度重视与企业的资金结算工作,增加结算频次,至少保证每季度结算一次,这样做兼顾了农民和企业双方的利益。

  对农机购买者——

  规范阳光操作,让政策优惠直达购机农民

  专家认为,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农机购置补贴不适合实行“普惠制”。我国人多地少,家家购买农机会造成单机作业量严重不足和资源浪费。因此,应重点扶持合作社、大户发展,鼓励开展合作使用和社会化服务,提高机具利用率。同时,农机购置补贴也会间接降低农机作业成本,使没有直接得到补贴的农民间接享受到农机补贴的实惠。实行“普惠制”,不利于促进农机工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对所有机具都补贴,也体现不出扶优扶强、鼓励企业技术进步和提升农机装备水平的政策导向。何况,财政补贴总量虽大幅增加,但仍不可能满足所有农民购机需求,也不可能对所有农机都实行补贴。

  在非普惠制的情况下实施购机补贴,就要求各地农机化主管部门严格按照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确定享受补贴对象,并全程接受社会监督。

  申请购机补贴,有一套规范的程序——提出申请,农机部门审核、公示,农民购机,农机部门验机。验机时,要做到“三见面”、“三核对”和“三留影”,这就是购机人、补贴机具、购机人身份证三见面,缺一不可;对机型、发动机编号、机架编号进行核对,检查机型是否符合农机购置补贴产品目录规定的机型号,检查核对发动机编号,检查核对机架编号,核对正确后验机人签字;**后,还要按规定喷字喷号。

  在申请补贴人数超过计划指标时,农业部、财政部要求地方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采取农民群众易于接受的方式确定补贴对象并公示。近年各地普遍采取抓阄、摇号等方式,保证给农民提供平等的机会,防止出现内部操作、优亲厚友。2011年进一步明确规定,通过公开摇号等方式取得补贴资格后,农民在现场就可获得补贴指标确认通知书,拿到通知书即可在目录里自主选择具体产品和经销商。

  为杜绝冒充骗取补贴资金、倒卖补贴机具等现象的发生,农业部要求各地务必将补贴对象名单、补贴购置机型、补贴金额及时全部公示到基层,接受社会监督。

  为使购机补贴政策进村入户,7年来农机化主管部门积极采取多种形式,切实加大宣传力度。如每年在《人民日报》、《农民日报》等中央主要媒体向社会公开补贴政策内容、程序、要求及实施情况等,回应大家关注的热点问题。各地也广泛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宣传补贴政策,采取张贴公告到村、发放指南到户、发送手机短信到人等方式,努力使补贴政策家喻户晓。2010年,农业部和财政部联合编印62万册《2010年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解读20问》和40万份《农机购置补贴申请程序图》,并全部发放到乡村。

  对农机管理部门——

  加强过程监督,不让政策执行走样

  农机购置补贴能否落实到位直接关系到这项强农惠农政策作用的发挥和农民的切身利益。面对补贴政策资金量大、涉及面广、操作环节多、监管难度大的状况,农机化主管部门深感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我们要始终坚持实施农机购置补贴不是一种权力,而是一项重大责任和严峻考验的认识。要格外注重政策设计的前瞻性,不断把反腐倡廉制度体系加密加严,把规范操作纪律要求和监督管理贯穿于购机补贴实施的全过程。”农业部副部长张桃林说。

  补贴资金在各地如何分配?补贴制度的设计者们在政策实施之初,就确定了一套科学的资金分配办法。综合考虑耕地面积、主要农作物产量、农作物播种面积、乡村人口数、农业机械化发展重点等因素,采用因素法、公式法,科学合理地确定省市县资金规模,这个办法有效防止了各地跑争资金额度。

  为了确保政策落实,农业部、财政部严格执行“三个严禁、四个禁止、八个不得”。“三个严禁”,即严禁采取不合理政策保护本地区落后生产能力,严禁强行向购机农民推荐产品,严禁借国家扩大农机具购置补贴之际乱涨价。“四个禁止”,即禁止向农民收费、禁止向农机生产企业收费、禁止向补贴产品经销商收费、禁止以工作经费不足为由搭车收费。“八个不得”,即各级农机化主管部门不得指定经销商,不得违反规定程序确定补贴对象,不得将国家和省级推广目录外的产品纳入补贴目录,不得强行向农民推荐补贴产品,不得以任何形式向农民和企业收受任何额外费用,不得以任何理由拖延办理农民补贴手续和资金结算手续,不得委托经销商代办代签补贴协议或机具核实手续,不得以购机补贴名义召开机具展示会、展销会、订货会。

  对于这些纪律规定,农业部农机化司负责同志大会讲、小会讲、反复讲,告诫所有参与政策实施的干部决不能违法违纪、违规收费,防止增加企业负担、损害农民利益。2009年、2010年,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司长宗锦耀向各省级农机局主要负责人发出了《致各省区市农机局主要负责人的公开信》,要求大家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心无旁骛、如履薄冰的态度,规范实施购机补贴政策,切实履行监管职责。

  农民对购机补贴有疑问或意见怎么办?农业部公布了针对购机补贴的咨询和投诉电话,对农民的投诉实行首问负责制,专本记录群众和企业举报的情况、反映的问题,并件件核查,依纪处理。

  为有效遏制违法乱纪现象的发生,从**初制定推广目录,到出台方案,到具体实施,到检查督导,农业部都邀请纪检监察部门全程参与、监督,一旦发现违法违纪线索,立即从严从快查处并予以通报,决不姑息。一个例子是,2010年8月,农业部对河北省农机推广总站收取有关农机企业技术服务费等违法违纪案例进行了通报,并责成严肃处理农机部门相关责任人,取消涉案生产企业的补贴资格,永久取消涉案经销商经营补贴农机产品的资格。

  “虽然这些案件出现在个别地方、个别企业、个别干部身上,但也暴露了一些地方在购机补贴实施中,存在操作不规范、监管不得力的问题。各级农机化主管部门务必引以为戒,加强监管,坚决防止违法违纪行为的发生。”宗锦耀说。

  此外,每年农业部都会派出由农机、财务、纪检监察等部门联合组成的督导组到重点省份开展补贴政策专项检查和重点抽查,各省(市、区)也按照《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落实监督检查方案》要求派出督查小组进行督查,督查结束后进行政策效果评估、重点案件核查。2010年,农业部派出20个督导组对全国补贴政策实施情况进行重点督导,对6000户购机农民进行电话抽查,购机户对补贴实施情况满意度达90%以上。

  今年,中央财政农机购置补贴资金达到了175亿元。各地正按照农业部、财政部制定的实施指导意见全面展开工作,精心组织实施,认真规范操作,狠抓监督管理,力争发挥补贴资金**大的政策效应。

HitsNum
点击继续阅读

相关阅读

用户评论

  •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