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通logo

关于冷水江市农机化发展的调研报告

冷水江市农机局 匡又华 张关键 2010年06月04日

[NextPage冷水江市农机化发展基本情况]

  近年来,中央连续下发中央1号文件,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出台了一系列的强农惠农政策,特别在农机购置补贴上扩大了补贴的范围和标准,极大地推进了农业机械化的加速发展。我市作为一个工业城市,农业生产总值仅占全市GDP的5%,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近50%,又加之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农业生产方式和服务组织形式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及农业劳动力紧缺的矛盾非常突出,发展农机化的任务尤显重要和紧迫。近期,针对我市农机化现状及其在我市农业发展中的作用进行了调研,分析查找了我市农机化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商讨如何借助政策“春风”,顺势而为,使我市农机化事业走科学发展之路,以促进我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我市农机化基本情况

  冷水江市地处湘中腹地,辖16个乡镇办,153个村57个居委会,总面积439.1平方公里,属丘岗山区。总人口37万,其中农业人口只有17万多一点,占47%。全市耕地总面积8.68万亩,其中水田5.16万亩。由于冷水江耕地质量差并且人多地少,农业比较效益差,因此,全市153个行政村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耕地抛荒现象。近年来,由于国家购机补贴政策的引导,农业机械的需求不断增加,目前,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已达10617台18.59万千瓦,平均每公顷耕地拥有农机动力30.56千瓦。共拥有大中型拖拉机55台(含运输型拖拉机34台),小型拖拉机95台(含运输型拖拉机8台),大中型水稻收割机10台,微型收割机7台,步行式水稻插秧机12台,耕整机1044台,旋耕机35台,机耕(滚)船8艘,农用水泵4254台,机动喷雾(粉)机18台,动力脱粒机750台,农副产品加工机械2138台,饲料粉碎机819台,农用运输机械1983台,农田基本建设机械31台(其中推土机19台、挖掘机12台),农业机械原值达7003万元;年共完成三季机耕3.4千公顷,机电排灌4千公顷,机收水稻0.73千公顷,机插水稻0.003千公顷,动力植保0.8千公顷,农副产品加工4.56万吨,农业机械运输作业2.8亿吨公里,农机经营服务总产值达1.93亿元,农机经营为农机户创造直接经济效益3200万元。农业机械化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贡献份额不断提高,已逐步成为我市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支撑和生产技术手段。

  二、农机化发展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突出作用

  (一)、农机化发展情况

  1、农机购机补贴政策强力推进,农机拥有量较快增长。近年来,农机购置补贴项目的实施,大大提高了农民购机的积极性。从2005年开始,我市已连续五年对农民购买农业机械实行补贴,购机补贴项目资金逐年增加,2008年首次列入农业部农机购置补贴项目实施县(市),购机补贴项目资金增加到50万元,今年增加到100万元。前五年累计安排到位的农机购机补贴资金已达到218.7余万元,购机补贴拉动农民投入购机资金600多万元,共购置水田耕整机648台、拖拉机107台、水稻收割机17台、水稻插秧机12台、旱土旋耕机15台、池塘清淤机1台、池塘增氧机2台、机动植保机3台、研米机60台。到2010年3月,全市耕作、收获、排灌等直接用于田间作业的农机动力达4.25万千瓦,已占到全市农机总动力的23.29%,同比增长3.13%;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动力达1.45万千瓦,占农机总动力的7.56%,同比增长15.24%。

  2、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继续深化,农机服务领域不断拓宽。近几年,农机购置补贴等惠农政策相继出台,补贴力度逐年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向深度发展,农村实现社会转型的内在要求和外在推动力都已具备,农业机械迈入了发展的快车道。一批农业企业与农户联手打造的规模种植基地在我市开始兴起,如岩口的葛根种植基地、农业生态园,毛易金汉乳业的牧草种植基地,潘桥的农业开发园,中连、三尖的药材种植基地等。这些规模种植基地大的有几百亩,小的也有几十亩,非常适合农业机械高效率作业。与此同时,由于农村劳动力大量向非农业转移,农民对农业机械作业的需求自然提高;农村土地流转更加频繁,农村的种田大户应运而生,他们对高效率的农业机械的作业需求更加迫切。目前,我市的农机农田作业已由原来耕整、排灌、脱粒发展到农业生产耕、种、收的全过程,农机农田作业领域由原来的水田作业为主拓展到水田与旱土并重。

  3、农机服务组织迅速发展,农机社会化服务崭露头角。我市积极探索在新形势下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认真实施农机化服务体系建设“百、千、万”工程。经过多年的努力工作,各级服务组织体制日益深化,经营机制不断完善,组织形式灵活多样,服务领域不断拓展,服务功能全方位增强,有效缓解了农村劳动力不足和抛荒现象。到2009年12月,全市共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1个,农机作业服务队801个,农机专业户1752个,农机示范村64个,农机社会化服务已经渗透到从农田耕、种、收作业到农林牧副渔各业的机械化作业和农业运输、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开发建设的各个领域,成为我市农村经济新的增长和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支撑。

  (二)农机化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1、提高劳动生产效率,解放社会生产力。我市是一座以能源、原材料、建材为主的资源型工业城市,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劳动力转移速度也随之加快,部分地区农业劳动力的快速转移已经对农业生产造成影响,并有加剧之势,农业生产方式和社会化服务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和农业劳动力紧缺的矛盾凸显,土地撂荒现象日趋严重,对稳定粮食生产、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造成威胁。实现农业机械化,能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解放农村劳动力,缓解农业劳动力紧缺影响,有效破解土地撂荒难题,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

  2、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促进农业增产增收。发展效益农业,增强农业竞争力,夯实农业的基础地位,不断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才能从根本上保持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动力。使用农业机械进行农业生产,可节省种子、化肥、劳动力、时间和水资源,既降低生产成本,又实现农产品升值,促进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一是农民直接经营农机发家致富。如岩口镇金星村的农机大户闵安林,2007年二月份购买了一台黄海金马-254型拖拉机,全年完成机耕作业500多亩,净赚纯利5万多元。二是农机作业为农民间接增效。我们在同兴白杨村和三尖金塘村调查时,农民反映,人畜耕一亩田,按一犁一耙计算,需付人员工资80元、租牛费60元、招待耕田人的烟酒、饭菜约25元、耕牛的饲料费5元,共计需170元,同样是一犁一耙,用机耕代替人畜耕,只需130-150元,可减少生产成本20-40元/亩;人工插一亩水稻,需付人员工资150元、招待插秧人的烟酒、饭菜约50元,共计需200元,而用机械插秧,只收作业费80-100元/亩,除去育秧增加的成本50元,可减少作业成本50-70元/亩;机收同样也能够减少作业成本50-60元/亩。目前,我市水稻栽插、收割的机械化程度分别只有1.08%和14.67%,如果分别提高到30%和40%,每年就可为农民节本增效240万元。

  3、增强抗灾救灾能力,提高土地产出率。我市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环境特殊,旱涝灾害频繁,排灌机械早已成为解决人畜饮用水和农业生产灌溉必不可少的生活和生产工具,机电排灌更是抗旱救灾和提高土地产出率的重要手段。全市3000多台(套)机电排灌设备,每年机电排灌作业近4千公顷,有效地解决了全市干旱田地的引水灌溉问题,为农业丰产丰收提供了有力保障。

  4、推动农业生产方式转变,促进农业实现产业化经营。我市是工业城市,随着城镇化水平提高,农业劳动力的减少,职业农户会逐渐形成规模经营。而农业机械作为农业科技的载体,通过物化的劳动来代替活劳动,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营效益,为促进土地流转、实现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种植提供了物质保障。如在三尖利度村农机大户李禄平,承包当地300亩水田,出资购买了两台大中拖、插秧机和一台洋马牌半喂式联合收割机,在满承包水田需要的同时,还为当地以至全市各乡镇的农户提供机耕机收服务,既帮助农民解决了“种田难”问题,也给自己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NextPage农机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三、农机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1、发展认识不清。多年来,我市在农业机械化发展问题上还存在一些错误认识:一是我市是工业城市,人多地少,农业生产主要靠精耕细作,不需要发展农业机械化;二是农业经济效益低,农民种田收入少,农机作业市场空间小,不用发展农业机械化;三是受地理条件限制,耕地丘块小,相邻高差大,分布零散,不适应发展农业机械化;四是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用发展农业机械化;五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应该由政府扶持发展农业机械化等。由于这些认识的影响,我市农机化一度发展缓慢。

  2、农机化投入不足。一是农民购买农业机械的资金不足。购买农业机械一次性投入比较大,如购买一台耕整机,需要2000-3000元,相当于一个农业人口年纯收入的70%;购买一台大中型拖拉机、收割机,需要3-5万元,一台小型拖拉机、收割机也要1万多元,一般农户都缺少购买能力。二是农机科研、示范、推广经费不足。当前地方财政在预算时除了安排人头经费和必要的办公经费外,安排的农机科研、示范、推广经费非常少,特别是乡镇基层农机推广服务机构这一块的经费更是无保障,公益性的农机示范推广工作无力开展。三是农机大户和农机服务组织发展的资金不足。农机大户特别是农机服务组织在发展初期都面临资金不足的瓶颈,需要政府在资金和政策上给予一定的扶持。

  3、农机装备结构不合理。从2002年到2009年,七年中全市农机总动力从8.78万千瓦增长到18.59万千瓦,年递增10.81%;但田间作业机械的保有量水平却很低,机具配套比也低。全市21台大中型拖拉机(不含变拖),只有6台配套了犁铧,其余的都只从事运输作业,未配套田间作业机具;95台小型拖拉机,真正配套了田间作业机具的也寥寥无几,拖拉机机具配套比只有1∶0.03,主要也是进行运输作业;农田作业的主力机型水田耕整机只有844台、水稻收割机只有17台、动力脱粒机只有750台、动力植保机只有18台、水稻插秧机只有12台,平均每65亩农田才有一台耕整机、3212亩农田才有一台收割机、75亩农田才有一台脱粒机、3033亩农田才有一台植保机、4550亩农田才有一台插秧机。其他除农田排灌机械、农副产品加工机械拥有一定的规模外,林业、牧业、渔业三业的农机动力仅占总动力的2.7%,农机运输机械(包括主要从事运输作业的拖拉机)占了农机总动力的67.26%,农机装备结构失衡,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4、农机使用效率低。一是因自然条件制约和农业小规模经营方式影响致使机械作业效率低。我市人均水田面积仅0.38亩,耕地丘块小、相邻高差大、分布零散;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分田到户,田块划得更细,稻田种植品种多样化,更加限制了机械化作业的开展,严重制约农机作业效率的提高。二是受市场因素影响,燃油价格持续攀升,并一度出现燃油供应紧张局面,致使农机作业成本剧增,甚至因无油可加而出现了农忙季节大量农业机械闲置的怪现象。虽然现在国家将农机作业燃油价格补贴纳入了农业综合补贴,但它是按田亩直接补给农户,实际从事农机作业的机手却得不到补贴,致使机手的作业积极性受挫。三是机耕道等农田基本设施建设滞后,严重影响农业机械在田间的通行和转场作业,制约农机作业效率提高。四是农机社会化服务程度低,农机低技术水平的重复配置现象比较普遍,机具闲置时间多,影响农机作业效率的提高。

  5、农机技术推广队伍的整体素质呈下降趋势。我市农机部门农机技术人员队伍呈老化趋势,高学历农机技术人员逐年减少,特别是乡镇这一块尤显严重。乡镇机构改革后,一批熟悉业务的老农机员退了下去,现在的乡镇农机员都由乡镇“拉郎配”,只能算是农机“兼管员”:有的由乡镇畜牧站人员兼任,有的由乡镇林业站人员兼任等,人员变动频繁,又加这些人员对农机工作相当生疏,且主要工作精力没放到农机工作上,严重影响基层农机科技推广服务工作的开展。

  四、农机科学发展对策

  1、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农机发展观。一是要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农机化发展的主体是农民,这就要求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和首创精神,切实调动农民购买农业机械和开展农机作业的积极性,不断减轻农业劳动强度和农产品生产成本,切实提高农民增收致富的能力。二是树立实事求是的观念:充分发挥政府及职能部门的规划指导、技术服务、资金投入和组织协调等方面的引导作用,根据我市各乡镇不同自然、经济、地理条件、生态特点,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区分轻重缓急,抓好重要季节、主要作物、关键环节和重点区域的农业机械化生产。三是树立效益要**大化的观念:采取全方位的管理措施,提高农机利用率、作业效率和经济效益,只有让农民感受到农业机械给他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他们才有发展农业机械的强大源动力。四是树立资源优化配置的观念:遵照规模经济理论,依靠资源重组和优化配置,发挥规模化优势,培育农机跨区域作业市场,提高农机作业的专业化和组织化程度。

  2、加大农机推广力度,调整和优化农机装备结构。针对目前农机低技术水平配备相对过剩的问题实行“三个转向”:一是由主要粮食作物一般环节机械化转向关键环节机械化和全程机械化,现阶段要以推广机械化育插秧、机械化收割和大中型拖拉机等高性能农业机械为重点,增加机具配套比,逐步引进推广精准农业机械,实施机械化精细作业,促进农业进一步节本增效;二是由主要粮食作物机械化转向经济作物、林果业、养殖业等机械化,重点推广旱地耕作、植保、牧草种植、收获和加工机械,不断拓宽农机化服务领域,适应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需要;三是由农副产品初加工机械化转向精深加工和贮运机械化,满足农产品产供销一体化经营和向精深加工方向发展、延伸农业产业链、提高产品档次、增加附加值的需要。

  3、加大农机投入力度,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银行资金为补充、农民投入为主体的多元化农机投入机制。建议市政府要增加对农业机械化的引导性投入和公益性投入,从政策上、资金上大力扶持农机科研开发、农机推广、培训机构和农机合作服务组织与农机大户发展。国家财政要为这些领域提供公益性服务所需经费,将其所需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在制定农业奖励政策时,除对种粮大户、养殖大户实行奖励外,应该把对农业生产作出了突出贡献的农机大户和农机合作组织纳入奖励范围,支持和鼓励农机大户和农机合作组织发展;加强财政和信贷资金的整合联动,发挥两种资金的整体效益,对农民、农机合作服务组织购机给予优惠信贷支持。

  4、改革农业补贴方式和资源配置渠道,为农业机械作业提供源动力与物质保障。一是改革农业补贴形式,变货币补贴为实物补贴。如可由政府组织建立统一的机插秧育秧中心或育秧点,对全市适宜机插秧作业的农田,可将其种粮补贴与良种补贴直接以提供机插秧苗的形式补给种粮农户。二是改革农业补贴的途径。农业综合补贴中的农机作业燃油价格补贴应按实际作业面积直接补给从事农机作业的农机手,从而调动农机手的作业积极性,提高农机作业水平。三是要赋予农机部门一定的资源配置职能。各级政府在成品油的整体资源配置上要按实际需要划出一块由农机部门掌控调配,以满足农机作业所需。

  5、加强农村机耕道路与农艺准备,为农业机械作业创造良好自然条件。农业、农机部门要紧密配合,引导农民实行连片种植,统一种植布局,合理搭配作业区内农作物种植品种,使作物成熟期交叉分段递进,有利农机作业,提高作业效率。要将机耕道建设纳入农业综合开发、农村土地整理和新农村建设等项目中统筹规划、同步建设,按照政府引导、民办公助、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突出重点、适度超前、建养并重的原则,加强农村机耕道建设,解决农业机械的通行问题,改善农机作业条件。

  6、转变农业生产方式,通过农业产业化来带动农机化,再以农机化来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首先是要加快农村土地流转,逐步培育和发展种粮大户,种植大户,特色水果基地,为推广先进、适用的大型农机具提供场所。再是要扶持农机作业服务组织和农机大户,使他们拥有先进的农机具,在农机化发展中真正起到示范带动的“领头雁”作用,成为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中坚力量。

  7、建立科技保障体系,提高农机化对新农村的支撑保障作用。农机部门要加快农机科技创新步伐,集中人力、财力攻克关键机具、技术研发等难题,开展农机化技术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建立完善的农机推广服务体系。

  8、加强农机人才建设,全面提升农机队伍素质。要建立农机人才工作激励机制,适当提高基层农机工作人员的福利待遇;竭力营造农机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通过学历学习、继续教育、岗位练兵等方式,提高农机工作者承担农机科学管理、科研、推广等项目的能力,拨出专项经费,有计划地培养一批农机工作带头人和科技骨干,实现我市农机化工作的新飞跃。

HitsNum
点击继续阅读

相关阅读

用户评论

  •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