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通logo

从粮机价比中看农机化发展重点与趋势

秦海生 霍沛宏 徐刚 2010年04月21日

  目前我国处在全面建设现代农业新阶段。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以及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农业发展进入城乡统筹、以工补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机遇期。本文从种粮收益与农机购价比较入手,探讨如何发展规模化农业,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问题,与同行交流。

  一、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制约因素

  经过30年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我国综合国力有了巨大的提高,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2009年国内生产总值达33.53万亿元,财政收入超过6.8万亿元,外贸进出口总值2.2万亿美元。农业生产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进一步下降到约10%,这是国家现代化的必然现象。随着国家现代化进程加速,农业的基础地位更加重要。我国有13亿人口,要保障粮食安全,必须立足国内。但农业的发展面临诸多制约因素。首先是随着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耕地面积减少的趋势不可逆转,而粮食需求却是刚性增长;其次是要求农产品的品种、数量、质量不断提高的趋势不可逆转;第三是要不断提高农民收入以稳定农业的基础地位的趋势不可逆转。在某种意义上讲,农民的收入不能稳定与提高,农业就不能健康发展。而要稳定与提高农民收入,在WTO框架下,靠提高农产品价格的方式来增加农民收入的空间非常有限。那么,就只有规模化经营这条路子可走了。

  发达国家的经验也证明了这一点。大力转移农村劳动力,迅速提高劳均耕地面积,实行集约化、家庭农场式规模经营是发达国家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成功经验,也是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抉择。资料表明,劳均耕地面积,美国为61公顷,加拿大97公顷,澳大利亚113公顷,英、法、意、德等国20~40公顷,日本为6~10公顷。我国农业以家庭经营为基础,户均4.5人,户均劳动力2.5人,户均耕地面积也是超小型化的。我国约有3.4亿个农业家庭,18.3亿亩耕地,户均耕地面积仅为5.38亩,仅相当于日本的1/16。可见,这样的家庭(如果是纯农业家庭的话),连温饱问题都无法解决,何来小康和现代化?有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农民增加收入的60%来源于农外(务工收入)。虽然这种收入在目前对农民来说是必须的,但这种兼业化趋势(把农业当副业来做)从农业发展的长远考虑则是不可取的。它会带来有限耕地面积的粗放经营和巨大的自然资源浪费,我国的农业则永远也难以“长大”。

  二、种粮收益与农机购价比较

  现以麦(油)稻轮作区的陕西省南郑县为例(户均耕地面积0.3公顷),分析其扩大再生产能力。小麦和水稻的单位面积产量分别为3300公斤/公顷和9000公斤/公顷。每公顷小麦成本支出为:种子300元,化肥600元,农药150元,水电费450元,收割费450元,农具折旧225元,用工折价900元,合计为3075元。而2009年小麦市场价(下同)1.9元/公斤,产值为6270元,收支相抵为纯收入3195元/公顷。若农业用工不计,则为毛收入4095元/公顷;每公顷水稻成本支出为:种子300元,化肥778元,农药140元,排灌费300元,收割费1200元,机械作业费600元,农具支出225元,用工折价格1050元,合计4590元。水稻价格1.9元/公斤,产值为17100元,收支相抵纯收入12507元。若农业用工不计,则为毛收入13557元。户均0.3公顷耕地面积,全年户均毛收入为5295.6元,人均种植业毛收入1176.8元。

  稻麦轮作区以轻型栽培技术为主,麦播前犁耕深度不超过15厘米,采取旋耕整田与机播复式作业,麦(油)茬整田采用旋耕平整技术,种植采用机械化育插秧技术。植保作业采用超低量喷雾机械,收获作业采用中小型联合收割机。这样一个机械化系统需配套的农机支出:13~20kW轮式拖拉机1.8~2.5万元/台,轻型悬挂水田犁0.31万元/部,节能型1G-135旋耕机0.45万元/部(旋播机系列,可一机两用),植保机械0.2万元/部(也可兼作叶面施肥用),插秧机4.8万元/台,中型稻麦兼用型联合收割收4.5万元/台。这样,稻麦生产关键环节机械化的**低投资需12.06万元。这样的机械化配备系统,对于仅有0.3公顷土地经营规模的农户,则需要其种植业全部收入23.79年的积累(不计生存消费等支出)。如果考虑农机配置享受30%的补贴,也需要16.65年。实际上,对于纯农户来说,1176.8元的人均年收入,只够维持基本生存,根本谈不上积累和扩大再生产投入:看来这种规模的农户仅靠自身的收入是不可能实现机械化生产的。

  综上分析可以看出,要实现我国农业的机械化、现代化和专业化,必须要由国家进行必要的投入支持,在此基础上采取多种措施,推动农机服务产业化进程,使农机实现专业化、公司化经营,来为农户提供强大而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与此同时,积极进行政策配套,逐步扩大家庭农业经营者的规模,推进机械化家庭农场模式。按目前我国的农业机械化水平,北方旱作区家庭农场经营规模要达到15~25公顷,稻麦轮作区10~15公顷,南方双季稻区8~10公顷。达到这个规模以上,农业劳动者在维持基本生存的同时,才有能力发展机械化、集约化生产。看来,我国农业要提高国际竞争力,走出高效和可持续发展之路,发展机械化、规模化家庭农场是明智的选择。

  三、政策调整建议

  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关键在于不断扩大农民家庭经营者的规模,以此来不断提高农民收入,这是我国农业稳定与发展的必经之路。因此,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规定,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基本制度的前提下,要“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管理部门要加强土地流转中介服务,完善土地流转合同、登记、备案等制度,在有条件的地方培育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的市场环境”。这一政策出台,为规模化、机械化、专业化家庭农场发展铺平了道路。因此以机械化、规模化、专业化家庭农业为标志,是今后我国农业经营发展的重点。明确了趋势与重点,我们应采取以下对策,来加快这一进程:

  1.迅速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模式,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和农业中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推进城市化进程。我国维系二元经济结构的制度性安排是户籍制度,市民和农民有着明显的界限。这一制度在我国现代化发展初期,曾经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但现阶段却成了阻碍发展的制约因素。现在到了改革这一制度的时候了。取消人为的身份限制,让劳动力自由流动,当其有稳定的收入和居所时,应允许其转化为市民,从而消除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制度性障碍。通过加快发展二、三产业和小城镇,吸纳大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使务农劳动力大大减少,从而有利于城乡协调发展,推动农业的规模经营,加速农机化发展。在WTO框架下,我国畜牧、水产、花卉、蔬菜、食用菌、水果、茶叶等劳动密集型农业产业有很强的比较优势,价格比国际市场低40%~80%。因此在确保粮食供应安全的前提下,应按工业化、产业化集群的思路,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发展我国的优势农业产业,把养殖业、种植业、经济作物栽培业有机结合起来,发展生态、高效农业,把产业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大大提高农民收入。同时通过提高农户经营规模,改变目前农业大量的兼业化倾向,培育专业化农民,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和农业效率。

  2.调整政策,培植机械化家庭农场发展。随着农业劳动力的大量转移,为机械化、规模化家庭农场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我们应抓住这一历史机遇,集中精力谋求农业的大发展。一是国家应建立土地使用权的有偿转让制度和机制,让土地向家庭农场和专业化农业生产能手集中。二是制定必要的政策法规,防止土地被细化、碎化。土地在承包经营时,一个家庭的承包土地要尽可能集中,遏制土地的细化过程。三是要启动标准化基本农田建设工程。在新农村建设中,应注重村镇、道路、绿化、条田、电力通迅、水利等的综合配套,整体规划,分步实施,为农业机械化、集约化、生态化、规模化、产业集群化发展提供条件。四是规定在农村农户分家时,土地承包经营权由具备条件的劳动者一人继承,防止土地被细化,以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产出水平。五是建立县、乡、村三级农机、农技、畜牧、经济作物科技推广与服务网络,注重农业科技的组装配套,形成整体合力,迅速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和竞争力。

  3.农机化作为农村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不仅是农业生产条件和生产手段现代化的标志,而且是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载体和手段。正是这一战略意义,我国出台了《农业机械化促进法》,该法明确指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把推进农业机械化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采取财政支持和实施国家规定的税收优惠政策以及金融扶持等措施,逐步提高对农业机械化的资金投入,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按照因地制宜、经济有效、保障安全、保护环境的原则,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国家根据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需要,对农业机械的农业生产作业用燃油安排财政补贴”……国家从多方面对农机化发展给予支持,大大加快了农机化进程,业内人士盼望已久的农机化之春已经来到。购机补贴政策实施以来,投入规模逐年扩大。但总的来看,国家和地方投入规模偏小,没有实现普惠制;燃油补贴、机械作业补贴处在试点中。因此今后的工作重点仍在于尽可能地落实《农业机械化促进法》规定的各项优惠政策,对农机科研、推广、农机服务组织、机械化家庭农场等给予重点扶持,鼓励其发展。农机化主管部门应通过行政指导等多种方式,提高农机化组织程度。大力发展农机服务产业集团和龙头企业,支持农机经营大户通过股份制、联合、合作等多种形式,把民营农机服务产业做大做强,以支持农业的现代化、集约化、产业集群化发展,通过农民收入增加,来稳定和发展大农业。

HitsNum
点击继续阅读

相关阅读

用户评论

  • 游客
    发布于2010-05-12 09:58
    说的好,但是实施起来又是个问题。国家的政策再好到了基层就会变味。不信的话你来看看我们这里的农田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