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通logo

应当注重建立保护性耕作发展的长效机制

山西省农机局副局长 许继光 2010年03月16日

  自保护性耕作于20世纪40年代面世以来,特别是它历经数十年的不断成熟和走向国际化之后,已经越来越成为世界农业发展的历史性潮流,已构成当代世界农业进步的时代性特征和标志性符号。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引进和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实践,不仅催生了耕作制度的变革,而且还引发了一场观念革命,使建立保护性耕作发展的长效机制显得越来越重要。

  众所周知,从技术推广开始,到“以农民自觉接受为标志”的完全市场化,会形成一个技术推广周期。我认为,在这个周期内,从制度层面来看,建立保护性耕作长效机制的过程,就是保护性耕作技术逐步市场化的过程;再从操作层面来看,建立保护性耕作长效机制的过程,就是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操作系统内部各个要素或部分之间长期相互作用并产生深远影响的过程。沿着操作层面细究,构成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操作系统内部各个要素或部分”,包括保护性耕作的技术体系、机具系统、农户(农场主)、农机手、农机部门(以实施项目为载体行使行政职能)和服务组织。对这些“要素”的起码要求是:技术体系要管用、适用,适合自己的就是**好的;机具系统要能充分体现技术的要求,并同技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农户和机手要借助培训的力量,提高认知、接纳技术的程度和操作机具的精度;农机部门和服务组织要依靠行政推动、政策调动和优质服务使各生产要素的内在需求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现实的、生生不息的先进生产力。按照上述要求使这些要素组合起来“相互作用”,便能形成新的生产关系,并相继形成以现代农耕文化为主体的上层建筑;与此同时,如果这些要素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方式”再能够产生非负面的“深远影响”,就具备了保护性耕作长效机制的基本特征。由此不难推论,建立保护性耕作长效机制,要注意把握2个基本着力点:一是致力于系统内部各要素的发育,二是致力于系统内部关系以及同外部关系之间的协调。

  从保护性耕作长效机制的组成结构分析,它是由导向机制、投入机制、服务机制、管理机制、创新机制这几个“二级机制”组成的。导向机制是长效机制的方向系统,主要解决谁来导向以及导向哪里的问题;投入机制是长效机制的发动机系统,主要解决谁来投入、投入多少的问题;服务机制是长效机制的传动系统,主要解决谁来服务、为谁服务和怎样服务的问题;管理机制是长效机制的控制系统,主要解决协调发展、健康发展、和谐发展的问题;创新机制是长效机制的灵魂和升级系统,主要解决提升发展质量和持续发展的问题。

  在构建和发育保护性耕作长效机制的过程中,必须从思想认识上清醒地把握以下几点:第一,由若干“二级机制”组成的长效机制,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它不仅涵盖生产力,而且包含生产关系;不仅含有经济基础,而且涉及到上层建筑;不仅是农业节本增效的当前任务,而且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历史任务。第二,组成长效机制的5个“二级机制”,既相互联系,又有所区别。说联系,因为在“二级机制”共同发挥作用的过程中,导向机制一马当先,其余的机制都是跟随它奔跑的;说区别,因为导向机制是“纲”,其余都是“目”。在建立健全长效机制的过程中,应当总体把握,突出重点,协调配合,整体推进。第三,保护性耕作长效机制的性质决定了它**终确立的导向机制,它的导向机制决定了它的发展轨迹。这个发展轨迹就是,由导向机制牵引着其他机制,犹如一个生龙活虎的团队,高举着“政府行为”的大旗,一路欢呼着、催生和伴随着市场行为,直至把保护性耕作推向完全市场化的目的地。第四,从不同视角的发展过程考察,保护性耕作长效机制,是一个由政府行为主导并使政府行为从强化到弱化直至退出的机制,是一个市场行为发育成长直至独当一面的机制,是一个政府行为与市场行为相融共生、此消彼长的机制。总之,这个始终由政府行为驾驭的长效机制,它的责任心体现在“春蚕到死”,它的生命力在于“化蛹为蝶”,它将随着“市场化”之“蝶”的翩翩起舞而露出胜利者的微笑。这就是它的使命和归宿。

HitsNum
点击继续阅读

相关阅读

用户评论

  •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