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通logo

鲁西崛起“时风城”

房士阁 2009年05月13日

挑战与机遇并存,困难与希望同在。

我们完全有信心、有条件、有能力克服困难,战胜挑战。

我们的信心和力量,来自对形势的科学判断和准确把握;来自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中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等方面的巨大需求。

捧读温家宝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探秘时风集团科学发展的轨迹,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时风不愧为“改革开放30年山东省功勋企业”!时风带起了一座城,时风推动了城市化建设,时风致富了一方群众,时风培养了3000多名重点大学的本科生。

时风支撑起一座城

高唐是鲁西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高唐因“时风”而闻名。

一个企业支撑起一座县城,一个企业拉动了全县的经济。

沿山东省道308线进入高唐县,在县城的南端,时风公园跃入眼帘,公园内绿草如茵,曲径通幽,假山嶙峋,塔松吐翠,造型别致的荷兰风车轻轻转动,五颜六色的花朵吐芳喷香。紧靠着公园,路东时风工业园内,8座蓝顶白墙的巨大厂房一字排开,每个车间占地40亩。路西是同等规模的时风汽车厂。

北行一公里许,到达时风路,宽阔平直的柏油路南,耸立着15层高的时风集团科技办公大楼。楼内设有13个研究所,一个博士后工作站,1500余名科研人员。2005年时风集团技术中心被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认定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这是时风集团的智囊“核心”。

几年来,这个智囊“核心”实现科技成果和专利技术1000多项,自主创新能力居全国同行业前列。时风集团累计投资20亿元进行技术改造,购进国内外先进的气相色谱仪、光谱仪、三座标测量仪等精、大、稀设备6000余台(套),使产品开发能力和测试水平始终领先同行业。购置10套中频电炉,对冲天炉进行铸铁屑电熔炼改造,目前形成日产600吨铸铁的能力,实现了无焦炭、无污染熔炼,使铸铁屑充分再利用,年节约成本2000余万元。投资800余万元,成立时风巨兴轮胎公司备料型保税仓库,总建筑面积3000多平方米,是时风巨兴轮胎公司跨越式发展的战略储备库,减少流动资金占用1000余万元。时风单缸发动机是节能环保型产品,获山东省2006年度重大节能成果奖,列入2007年山东省重大节能技术产业化奖励资金项目。时风经济型电动轿车顺利通过山东省科技厅科技成果鉴定。

时风集团支撑起大半个城区。那雄伟气派的建筑,那多姿多彩的装饰,大多刻有“时风”的标志。外来人把高唐县城称为“时风城”,也就不足为奇了。

时风缘何成“龙头”

“时风”今年16岁。

它的前身是高唐县城关修配社,始建于1963年,到1992年,还是一个年利税只有191万元的小企业。短短16年,“时风”何以成长为国内同行业的“龙头”老大,并在鲁西这块贫瘠的土地上,奇迹般地崛起了一座城?

准确的产品定位,为“时风城”夯实了基础。时风集团总经理刘成强说:“1988年,我们研制注册了‘时风牌’三轮车,销售数量逐年看好,年利税由几万元上升到100多万元。我们决定大干一场,可是有人说三轮车科技含量低,没有生命力。我们却不那样看,运输工具有一个从低档逐步向高档发展的过程。目前我国农村生产力水平较低,农用车市场潜力巨大,生命力旺得很!”

16年的飞速发展,印证了刘总的科学论断。

大干需要大笔资金。高唐县委、县政府围绕农用三轮车这一主导产品,通过兼并、租赁、联合、划转、参股、控股等形式,对县城内企事业单位存量资产进行重组,盘活闲置设备520台(套),厂房3万平方米,厂区430亩,重新安置企业职工2630人。沉睡的一片片老城区被激活了。

企业有了一定的积累后,集中财力、物力,不失时机地先后建起了时风工业园、汽车厂等现代化生产厂房,农用汽车占全国市场份额的70%左右,并出口到印度尼西亚、泰国等多个国家。随着“时风”的发展,一片片美丽的新城区拔地而起。

古城高唐,春秋为邑,元明置州,历经千年。如今,这座“时风城"正迈向新纪元,数个高科技产品正在开发之中。

一城带动百业兴

“时风”像一个高高昂起的“龙头”,带动一个长长的“龙躯”,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劈波斩浪,飞速前进。

据介绍,全县的民营企业,有半数围绕“时风”搞配套加工,他们实现的利税和上缴税金,分别占全县的15%和32%。

“和‘时风’配套的厂家都是市场竞争中的强者。”“风帆”1994年开始给“时风”搞配套加工,当时配套企业有14家,后来仅剩两家。“时风”一次次比价采购,迫使配套厂家的价格一降再降。“风帆”在激烈竞争中,大胆引入时风的管理机制,实行原材料比价采购、倒推成本、技术改造等措施,以**好的产品、**低的价格击败了众多对手,成为时风的主要供货单位。

“时风”带动了高唐三产的发展。在时风工业园门外,百米宽的公路两侧,20多米长的大挂车排了数百辆之多。集团的同志介绍,为“时风”搞外运的大挂车有1000多辆。“时风”使2.6万名农民成为“农业工人”。每天早晨7点钟左右,四面八方的青年农民穿着清一色的“时风蓝”,骑着大摩托或开着时风电动车涌向城里。傍晚,一队队“时风蓝”又奔驰在通往农村的条条大道上。

“时风”好似一所大学校,使一个个进城务工的农民更新了观念,学到了技术,回乡创业,培植起一个个新的经济增长点。赵寨子乡解庄村农民解凤利,在“时风”工作8年,既钻研了技术,又学会了管理,先后获5项国家专利。1999年回乡办厂,生产自己的专利产品——“越野型加重式减震器”,在市场上比同类产品高出30元,仍供不应求。

时风员工稳定的收入,不仅仅提高了生活质量,更有了培养人才的经济基础。十几年来,先后培养出3000多名重点大学的本科生,100多名硕士生,10多名博士生,有的还到国外学习深造。

HitsNum
点击继续阅读

相关阅读

用户评论

  •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