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农政策拉动拖拉机市场稳步发展
王超安
2008年04月07日
惠农政策拉动拖拉机市场稳步发展
惠农政策驱动产业持续增长。2007年,在惠农政策的驱动下,我国拖拉机市场尽管出现市场阶段性调整,拖拉机企业现价工业总产值、产品销售收入和利润总额等主要经济指标均取得较大幅度增长。一是现价工业总产值稳步提升。拖拉机企业实现现价工业总产值476亿元,同比增长约10%,仍保持着稳健的发展趋势。二是产品销售收入大幅提升。拖拉机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497亿元,同比增长约16%。大中型拖拉机仍然是拖拉机市场的主要组成部分,产量和销量均突破20万台,再创历史新高。三是利润总额持续增长。受主要拖拉机生产企业的盈利能力带动,利润总额增长速度基本与主营业务收入的增幅保持同步,实现了“双增长”的目标。
市场聚焦带动产业整合步伐加快。我国拖拉机产业越来越呈现出市场竞争加剧、优势企业垄断、产业格局调整的现象,竞争日趋激烈,将出现新的产业集群。一是市场在调整中竞争加剧。大中轮拖市场受市场震荡调整、区域政策性指导和油价攀升等因素的影响,各主要农机企业纷纷增加公关力度,争夺市场。小轮拖企业用品质战和实用性替代传统的价格战,市场争夺逐渐进入理性化。二是企业在竞争中优势聚集。2007年,从大中拖企业销量上看,中国一拖、福田雷沃重工、江苏悦达、东风农机四家企业占据市场总产量的62%左右。小拖市场份额主要被山东时风、中国一拖、福田雷沃重工所占领。从销售区域看,大中拖目标市场黑龙江、新疆、江苏、河南等省份的市场份额较大。从销售利润上看,拖拉机行业利润组成中,山东时风、福田雷沃重工、中国一拖、常发集团4家企业实现的利润,占据行业利润的83%以上。三是产业在竞争中整合加快。产业的组织结构调整、并购重组步伐加快,央企资本、境外资本、民营资本等成为投资的显著亮点。拖拉机产业在国内汽车、工机、柴油机行业巨头相继进入的同时,跨国公司约翰迪尔、凯斯纽荷兰、爱科和赛迈道依茨四大农机巨头齐聚中国,国机集团将中国一拖收归麾下、迪尔公司收购宁波奔野成为行业的加快整合的标志。据悉,一些实力企业将借助其规模和结构优势加大重组并购拖拉机产业力度,未来的产业格局调整将逐步加快。
经营能力推动用户消费持续高涨。“十一五”期间,经营能力不断提高的农民,将推动拖拉机市场一直保持又好又快的发展趋势。一是农民收入增加保证消费需求。2007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140元,首次突破4000元大关,增幅达到9.5%,农民收入连续4年增速超过6%,其中工资性收入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二是经营多元增加农机需求。农民经营渠道呈现多元化,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土地,农业机械的广泛应用,把农民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逐步解放出来,用户对农机的需求更加强烈。农机已经成为农民的经营工具,增加了创业增收能力,形成了良性发展的机制。三是经营能力提高用户购买热情。由于农机产品基本满足了不同区域用户的需求,适应了用户经营的需求,带动了购买拖拉机等农业机械的热情。大中型拖拉机作为农业机械的主要动力,由于具有较高的性价比,受到多数用户的青睐。
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促进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点。补贴政策发挥了良好的调控作用,调动了农民发展农业机械化、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为解决三农问题发挥了很大的作用。预计10年内,拖拉机市场仍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一是补贴政策推动效果显著。2004年至今,中央一号文件连年瞄准三农建设,支农投入累计超过15000亿元。2004年中央对农机购机补贴的额度只有7000万元,到2007年农机补贴资金达到20亿元,补贴金额逐年提高,我国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已达到41%,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已降至38%,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在2007年已经由初级阶段跨入了中级阶段。2008年中央财政进一步加大了农机补贴投入,安排农机购置补贴资金40亿元,比上年翻一番,实施范围扩大到所有农牧业县(场)。补贴机具种类由7大类24种增加到9大类33种。农机购置补贴补出了农民购买力,帮助农民解决了致富工具,增加了创业增收能力。
二是节能产品主导未来市场。国家将逐步加大对节能型产品的政策投入力度,预计购机补贴的也将加大对节能型产品的补贴力度。我国一些企业主动按照市场需求,积极实施流程再造,从产品设计环节开始,在确保使用性能的前提下,进行功能优化、材料替代,重新优化传动装置,采取多种措施降低成本和油耗,开发节能型产品。同时,通过加大对拖拉机用柴油机加大技术攻关力度,降低油耗,增长产品盈利空间。节能型拖拉机既能节约能源,又能降低企业生产成本,为企业和用户获取较大的收益。可以预见,节能型拖拉机将成为我国拖拉机产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驱动产品。
三是科技含量支撑市场发展。拖拉机的拥有量和年产销量,是评价一个国家农业机械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拖拉机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先进适用新技术的支持。我国拖拉机制造企业要结合产业发展趋势、自身资源和能力、目标市场要求,以先进实用的产品服务三农、回报社会、造福用户。一是加大技术投入,提升产品品质;二是瞄准国际行业走向,发展新型农机;三是加大研发投入,尽快形成技术创新。
点击继续阅读
用户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