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升级做出“亚澳”品牌
李伟
2008年03月28日
浓密的短发倔强的直立着,眼神犀利而有神采,走路风风火火,这就是西安旋播机厂厂长史可器给我们的第一印象。与史厂长交谈时,他的陕西口音有时让我们很难弄懂他的意思。每当我们对他的某个词语或某句话询问时,史厂长总是向我们反复叙述他的话,眼神热切而真诚。
30年前,史可器还是一个仅有小学文化的生产队拖拉机手。在那个年代的小学文化,充其量只能是识字而已,没有任何机械设计和制图方面的知识。这个耿直的陕西汉子硬是凭着一股遇到任何事情都肯下苦工夫钻研的劲头,自学发明了旋播机。目前,西安市旋播机厂是我国生产复式作业旋耕机机械规模较大的企业之一,年生产1万套,可以和国内各种12-180马力的四轮拖拉机配套使用。是率先进入我国旋耕机行业前三名的乡镇企业。
创业历程
出生于陕西农村的史可器,共有弟兄三人,他排行老三,在他生长的那个小村子中,他家算是村中的“书香门第”,爷爷、父亲都进过学堂是村里的干部。史可器的父亲很尊重有文化的人,村里的读书人到家里做客总能受到**热情的欢迎。父亲这种尊敬知识、热爱知识的情操极大地感染了他们弟兄三人。虽然家庭贫困,但是弟兄三人都被父亲送进了学校。(后来,大哥毕业于陕西医科大学,目前是陕西户县县医院的院长。二哥毕业后在家务农,是全国人大劳模代表。)史可器小学毕业后,家里没有能力继续供他读书,辍学在当地生产队做拖拉机手。1972年开始接触拖拉机的修理,从小好学的史可器开始与机器结缘。正像毛主席说的“农业的根本在于机械化“。当他看到一台机器的效力可以节省好几个劳动力的时候,他对机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闲暇时,他就在拖拉机旁敲敲打打,熟悉拖拉机的构造原理。
1976年,刚三十岁的史可器凭借自己在村里开了几年拖拉机的丰富经验,带领两个农民用仅有的63元钱创办了一个小农机修理部,主要从事修理拖拉机的业务。由于他能吃苦、肯钻研、技术高、很快成为远近闻名的能手,他的修理部门外经常出现排队修理拖拉机的局面。
1982年,在一次修理拖拉机时,史可器听拖拉机手说,四轮拖拉机农忙季节只能搞运输,没有可配套的农具,所以一年利用率不高。他猛然醒悟到,这是个好的机遇,由于没有机械化农具,农民种地的劳动强度相当大,如果能开发出和拖拉机配套使用的农具来种地,既充分利用了拖拉机,又节省了多好劳力。为了证实自己的预见,史可器亲自到陕西省农机局查阅相关资料,发现全省拖拉机年销售9000多台,配套农具基本处于空白,全国将是很大的一个市场。他决定自己研制和拖拉机配套的农具,但是作为一个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农民,要想开发复杂的农具难度可想而知。当时,连史可器在内的修理部一共有8个人,其余的7个人全都是没有受过学校教育的农民,对机器的熟悉程度也仅限于修理简单的拖拉机。为此,他白天蹲在机床旁写写画画,晚上自学机械设计和制图,抽空就多方请教,甚至连上高中的侄子都成了自己的老师。每周一、三、五修理部人员组成学习班,史可器自己任老师教授他们自己这几年实践摸索出来的经验,使大家的专业知识和自己一同提高。
1986年,史可器采用类比法的实验方式,将自己研制的旋播机放在地里进行检测实验。在实验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就停下来回到屋内继续研究,然后修改设计,改进产品后在继续实验。如此反复了一年多,他终于研制成功了第**台能和拖拉机配套使用的XBL—3/5旋播机,顺利通过了陕西省科技部门的鉴定,现场测定的专家认为,该机的各项技术性能指标均达到了国家标准,彻底解决了拖拉机只能跑运输不能配套农机具进行农田耕作的难题,史可器成为国内旋播机的发明生产人。
1987年,XBL—3/5旋播机获得陕西省首届科学进步三等奖。1990年国家领导人作为国礼赠送给墨西哥30台。第**台产品的成功问世,使史可器的信心大增,他一鼓作气接连开发了XBL-4/8旋播机、XBFL-3/5旋播施肥机等系列30多种型号的产品。
重视人才
当年只有8个人的修理部已经发展为拥有300多名员工的西安市旋播机厂,这些员工中,只有45名员工是大专以上学历,大部份职工都不是从专业学校出来的。但是西安市旋播机厂的技术人员却拥有全国**流水平,旋播机新产品的开发一直都走在同行业的前端,以至于陕西省委要将他们的技术科改为“陕西省旋播机技术研究所”。在旋播机厂里,史厂长要求所有的员工都要将学习进取放在第一位。
史厂长在接受采访时深有感触地说:“自己的文化水平就低,吃了很多苦,不能让自己的员工也吃文化知识少的苦。”
从1990年开始企业成立自己的职工培训中心,每年利用生产淡季进行全体脱产带薪学习,以逐步提高职工的知识层次,厂里专门聘请了国防职业技术学院的老师来厂授课。同年,史可器决定在一线职工中挑选2名表现突出的高中毕业生,送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进行为期3年的学习,一切费用由企业报销,学成后留技术科从事专业技术设计和开发。为了普及办公自动化,他又将技术、办公室、财务等科室的员工送到专业的培训班学习电脑操作,实现了财务、办公、绘图的自动化。厂里将学习和职工的经济利益挂钩,每次学习都进行考试,包括书面考试和实际技能考核,并将成绩记录在案,每年12月,对在各种学习活动中成绩优秀者进行表扬、工资晋级和物质奖励,对成绩不及格者的工资降级,有力地提高了大家的学习积极性。
毕业于西安工业学院工业工程专业的汪刚强来到西旋厂工作仅半年时间,他**大的感触就是领导对专业人才的重视,刚到厂里的时候,由于厂里住宿的职工比较多,宿舍数量有限,所以,几个人住同一个宿舍。汪刚强考虑到自己工作以后还要在业余时间继续学习专业知识,向厂长提出自己在外面住的申请,结果史厂长当天就安排了一个单人宿舍给他,并减轻了他的工作量,现在汪刚强每天都有大量的学习时间。
在西安市旋播机厂,有不少青年职工的家里就是看重了西旋厂的这种学习育人的氛围,从而把自己刚从学校毕业的孩子送来,他们说进这个厂放心。史厂长常说:只要职工进了厂,我就尽力培养,以后哪怕职工离开了厂,不管走到哪里,只要他学到了知识和本事,也是咱们对社会的贡献。
制度化管理与人情味
技术上的创新是保证西旋厂做大做强的根本,管理上的创新则是技术创新的保证,没有制度化的管理,多么优秀的企业都不会长久,小学文化的史可器非常明白这一道理。与其他的乡镇企业家不同的是,他从来不会往厂子里安排自己的亲戚做管理层,在事情的处理上保持客观、公正的态度。
西旋厂的管理制度中,有两点是非常独特的:
其一是组织职工亲自监督检查企业工作。为了让职工亲自参与管理,企业指认专门领导和厂办公室随机组织普通一线职工,不定期对全厂各部门员工的工作进行突击检查,上至厂长,下到职工,依据是厂里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和各项工作安排,如果发现没有按照制度执行的,就上报厂部处理。这一规定增强了员工的责任意识。其二是打破干部铁饭碗制。从1976年建厂至今,有不少干部一直在一个部门负责,企业几十年来形成了一个干部铁饭碗制。为此,到2000年,史可器厂长作出大胆的决定,改变几十年不变的铁饭碗制,实行干部竞争上岗。这个决定一经做出,全厂为之震惊,这就意味着许多建厂元勋们将有可能被淘汰。从2000年开始至今,全体中层干部任职只有一年,每年11月25日必须辞职,重新和来自各部门的一线职工进行公开竞争上岗。这一制度实行以来,先后有4个车间共5位车间主任、5位科室科长和财务会计在竞争中被淘汰,有近10位一线职工被大胆启用,有的被罢免的干部甚至是和厂长一起创业,私下里很要好的兄弟、老干部或者高薪聘请来的大学生。
这种任人唯贤、任人唯才的管理方法,营造了浓厚的公平公正氛围,使全体职工参与管理、实现个人价值的意识大大增强。现代企业管理学中,都在强调制度化的管理和人性化的结合可以得到**优化的效果。西旋厂也是这样管理的,将西方的制度化与东方的人性化想融合。
在2006年以前,西安市旋播机厂的员工待遇在同行业中处于中等偏低的位置,但是,职工构成一直以来都特别稳定,后来加入的不少,跳槽出去的却不多。因为厂长史可器把员工当成自己的家人一样对待,这一举动获得了所有员工的尊重。用史厂长自己的话说就是:在考虑员工能为企业付出什么之前,要先考虑企业能为员工做点什么。厂里有这样一项制度:任何一位员工个人或者家里遇到生活中存在的实际困难,需要经济上的帮助时,都可以向厂里打报告申请资金。每年都有员工就孩子上学需要资助、家里盖房子、老人住院等问题申请资助,厂里接到申请后调查属实,总会拨专款资助。
许多乡镇企业家在企业管理中都会犯“一言堂”的错误,史可器决不会犯这样的错误。1991年就进厂工作的工程师马晓娥以前在国营玻璃厂工作,来到西旋后的**大感受就是这里的平等氛围,在设计中,每当设计师和史可器就新产品的设计出现分歧意见时,史可器总是会非常尊重设计人员的意见,以他们的意见为标准。新产品的开发过程中,失败是在所难免的,但是史可器从来不会责怪任何一位员工,相反的,总是会鼓励他们接着来,史可器对员工从来都是“不怕做错事,就怕不用心”。
在史可器的办公室中挂着这样一句话,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他一直在为自己的目标准备着。30年前,小学文化的他凭借自己的实践经验发明了旋播机,30年后,做为乡镇企业的西安旋播机厂研发出自己的“亚澳”品牌,准备冲出亚洲,走向世界。
30年前,史可器还是一个仅有小学文化的生产队拖拉机手。在那个年代的小学文化,充其量只能是识字而已,没有任何机械设计和制图方面的知识。这个耿直的陕西汉子硬是凭着一股遇到任何事情都肯下苦工夫钻研的劲头,自学发明了旋播机。目前,西安市旋播机厂是我国生产复式作业旋耕机机械规模较大的企业之一,年生产1万套,可以和国内各种12-180马力的四轮拖拉机配套使用。是率先进入我国旋耕机行业前三名的乡镇企业。
创业历程
出生于陕西农村的史可器,共有弟兄三人,他排行老三,在他生长的那个小村子中,他家算是村中的“书香门第”,爷爷、父亲都进过学堂是村里的干部。史可器的父亲很尊重有文化的人,村里的读书人到家里做客总能受到**热情的欢迎。父亲这种尊敬知识、热爱知识的情操极大地感染了他们弟兄三人。虽然家庭贫困,但是弟兄三人都被父亲送进了学校。(后来,大哥毕业于陕西医科大学,目前是陕西户县县医院的院长。二哥毕业后在家务农,是全国人大劳模代表。)史可器小学毕业后,家里没有能力继续供他读书,辍学在当地生产队做拖拉机手。1972年开始接触拖拉机的修理,从小好学的史可器开始与机器结缘。正像毛主席说的“农业的根本在于机械化“。当他看到一台机器的效力可以节省好几个劳动力的时候,他对机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闲暇时,他就在拖拉机旁敲敲打打,熟悉拖拉机的构造原理。
1976年,刚三十岁的史可器凭借自己在村里开了几年拖拉机的丰富经验,带领两个农民用仅有的63元钱创办了一个小农机修理部,主要从事修理拖拉机的业务。由于他能吃苦、肯钻研、技术高、很快成为远近闻名的能手,他的修理部门外经常出现排队修理拖拉机的局面。
1982年,在一次修理拖拉机时,史可器听拖拉机手说,四轮拖拉机农忙季节只能搞运输,没有可配套的农具,所以一年利用率不高。他猛然醒悟到,这是个好的机遇,由于没有机械化农具,农民种地的劳动强度相当大,如果能开发出和拖拉机配套使用的农具来种地,既充分利用了拖拉机,又节省了多好劳力。为了证实自己的预见,史可器亲自到陕西省农机局查阅相关资料,发现全省拖拉机年销售9000多台,配套农具基本处于空白,全国将是很大的一个市场。他决定自己研制和拖拉机配套的农具,但是作为一个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农民,要想开发复杂的农具难度可想而知。当时,连史可器在内的修理部一共有8个人,其余的7个人全都是没有受过学校教育的农民,对机器的熟悉程度也仅限于修理简单的拖拉机。为此,他白天蹲在机床旁写写画画,晚上自学机械设计和制图,抽空就多方请教,甚至连上高中的侄子都成了自己的老师。每周一、三、五修理部人员组成学习班,史可器自己任老师教授他们自己这几年实践摸索出来的经验,使大家的专业知识和自己一同提高。
1986年,史可器采用类比法的实验方式,将自己研制的旋播机放在地里进行检测实验。在实验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就停下来回到屋内继续研究,然后修改设计,改进产品后在继续实验。如此反复了一年多,他终于研制成功了第**台能和拖拉机配套使用的XBL—3/5旋播机,顺利通过了陕西省科技部门的鉴定,现场测定的专家认为,该机的各项技术性能指标均达到了国家标准,彻底解决了拖拉机只能跑运输不能配套农机具进行农田耕作的难题,史可器成为国内旋播机的发明生产人。
1987年,XBL—3/5旋播机获得陕西省首届科学进步三等奖。1990年国家领导人作为国礼赠送给墨西哥30台。第**台产品的成功问世,使史可器的信心大增,他一鼓作气接连开发了XBL-4/8旋播机、XBFL-3/5旋播施肥机等系列30多种型号的产品。
重视人才
当年只有8个人的修理部已经发展为拥有300多名员工的西安市旋播机厂,这些员工中,只有45名员工是大专以上学历,大部份职工都不是从专业学校出来的。但是西安市旋播机厂的技术人员却拥有全国**流水平,旋播机新产品的开发一直都走在同行业的前端,以至于陕西省委要将他们的技术科改为“陕西省旋播机技术研究所”。在旋播机厂里,史厂长要求所有的员工都要将学习进取放在第一位。
史厂长在接受采访时深有感触地说:“自己的文化水平就低,吃了很多苦,不能让自己的员工也吃文化知识少的苦。”
从1990年开始企业成立自己的职工培训中心,每年利用生产淡季进行全体脱产带薪学习,以逐步提高职工的知识层次,厂里专门聘请了国防职业技术学院的老师来厂授课。同年,史可器决定在一线职工中挑选2名表现突出的高中毕业生,送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进行为期3年的学习,一切费用由企业报销,学成后留技术科从事专业技术设计和开发。为了普及办公自动化,他又将技术、办公室、财务等科室的员工送到专业的培训班学习电脑操作,实现了财务、办公、绘图的自动化。厂里将学习和职工的经济利益挂钩,每次学习都进行考试,包括书面考试和实际技能考核,并将成绩记录在案,每年12月,对在各种学习活动中成绩优秀者进行表扬、工资晋级和物质奖励,对成绩不及格者的工资降级,有力地提高了大家的学习积极性。
毕业于西安工业学院工业工程专业的汪刚强来到西旋厂工作仅半年时间,他**大的感触就是领导对专业人才的重视,刚到厂里的时候,由于厂里住宿的职工比较多,宿舍数量有限,所以,几个人住同一个宿舍。汪刚强考虑到自己工作以后还要在业余时间继续学习专业知识,向厂长提出自己在外面住的申请,结果史厂长当天就安排了一个单人宿舍给他,并减轻了他的工作量,现在汪刚强每天都有大量的学习时间。
在西安市旋播机厂,有不少青年职工的家里就是看重了西旋厂的这种学习育人的氛围,从而把自己刚从学校毕业的孩子送来,他们说进这个厂放心。史厂长常说:只要职工进了厂,我就尽力培养,以后哪怕职工离开了厂,不管走到哪里,只要他学到了知识和本事,也是咱们对社会的贡献。
制度化管理与人情味
技术上的创新是保证西旋厂做大做强的根本,管理上的创新则是技术创新的保证,没有制度化的管理,多么优秀的企业都不会长久,小学文化的史可器非常明白这一道理。与其他的乡镇企业家不同的是,他从来不会往厂子里安排自己的亲戚做管理层,在事情的处理上保持客观、公正的态度。
西旋厂的管理制度中,有两点是非常独特的:
其一是组织职工亲自监督检查企业工作。为了让职工亲自参与管理,企业指认专门领导和厂办公室随机组织普通一线职工,不定期对全厂各部门员工的工作进行突击检查,上至厂长,下到职工,依据是厂里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和各项工作安排,如果发现没有按照制度执行的,就上报厂部处理。这一规定增强了员工的责任意识。其二是打破干部铁饭碗制。从1976年建厂至今,有不少干部一直在一个部门负责,企业几十年来形成了一个干部铁饭碗制。为此,到2000年,史可器厂长作出大胆的决定,改变几十年不变的铁饭碗制,实行干部竞争上岗。这个决定一经做出,全厂为之震惊,这就意味着许多建厂元勋们将有可能被淘汰。从2000年开始至今,全体中层干部任职只有一年,每年11月25日必须辞职,重新和来自各部门的一线职工进行公开竞争上岗。这一制度实行以来,先后有4个车间共5位车间主任、5位科室科长和财务会计在竞争中被淘汰,有近10位一线职工被大胆启用,有的被罢免的干部甚至是和厂长一起创业,私下里很要好的兄弟、老干部或者高薪聘请来的大学生。
这种任人唯贤、任人唯才的管理方法,营造了浓厚的公平公正氛围,使全体职工参与管理、实现个人价值的意识大大增强。现代企业管理学中,都在强调制度化的管理和人性化的结合可以得到**优化的效果。西旋厂也是这样管理的,将西方的制度化与东方的人性化想融合。
在2006年以前,西安市旋播机厂的员工待遇在同行业中处于中等偏低的位置,但是,职工构成一直以来都特别稳定,后来加入的不少,跳槽出去的却不多。因为厂长史可器把员工当成自己的家人一样对待,这一举动获得了所有员工的尊重。用史厂长自己的话说就是:在考虑员工能为企业付出什么之前,要先考虑企业能为员工做点什么。厂里有这样一项制度:任何一位员工个人或者家里遇到生活中存在的实际困难,需要经济上的帮助时,都可以向厂里打报告申请资金。每年都有员工就孩子上学需要资助、家里盖房子、老人住院等问题申请资助,厂里接到申请后调查属实,总会拨专款资助。
许多乡镇企业家在企业管理中都会犯“一言堂”的错误,史可器决不会犯这样的错误。1991年就进厂工作的工程师马晓娥以前在国营玻璃厂工作,来到西旋后的**大感受就是这里的平等氛围,在设计中,每当设计师和史可器就新产品的设计出现分歧意见时,史可器总是会非常尊重设计人员的意见,以他们的意见为标准。新产品的开发过程中,失败是在所难免的,但是史可器从来不会责怪任何一位员工,相反的,总是会鼓励他们接着来,史可器对员工从来都是“不怕做错事,就怕不用心”。
在史可器的办公室中挂着这样一句话,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他一直在为自己的目标准备着。30年前,小学文化的他凭借自己的实践经验发明了旋播机,30年后,做为乡镇企业的西安旋播机厂研发出自己的“亚澳”品牌,准备冲出亚洲,走向世界。
点击继续阅读
用户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