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中收亮出新名片,谋求再次转身
[NextPage中收:立足新疆,面向西亚]
编者按:提起中国收获机械总公司(以下简称“中收”),可能无人不知。在农机行业,她曾经缔造过的辉煌,赢得了业内的尊重,至今仍被广为传诵。
由于战略上的需要,中收、洛阳中收和中国一拖已经会师在国机集团的旗帜下。中收作为国机农机板块中的一员,肩负着开发西北,面向中亚的重任。产品研发方向更为明确:小麦机向大型化发展,玉米机向直脱粒方向发展,并结合西北、中亚市场的需求,开发经济类作物收获机械、林果机械、棉花机械、牧草机械等。
今天,站在新起点上的中收,无疑仍是行业普遍关注的重要对象。在2008(第二届)中国新农村装备国际博览会即将开幕的时候,《中国农机》杂志(中国农机工业协会会刊)记者走进了中收总公司总经理丁健的办公室,对目前形势有何看法?本次参展有何举措?有哪些建议?我们不妨听听他的见解。
上半年:销很旺,产难继
《中国农机》:2008年已经过去了一半,请介绍一下中收当前的生产经营情况?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哪些?
丁健:今年中收的情况不容乐观,用一句话概括:销很旺而产难继。究其主要原因,由于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因素的影响,小麦收割机的产能大打折扣;另一个重要因素是资金的困扰,农机产品生产资金周转率本来就低,加之政府补贴资金不能及时到位,更加剧了企业的资金负担,导致产能下降。
《中国农机》:农机工业基本上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这几年,由于原材料价格的不断上涨,劳动力成本的提升,使市场环境趋于恶化。请介绍近年来中收产品成本上升的具体数据?你们是怎样消化这些因素的?
丁健:由于原材料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提升,使得本来销售价格就不高的农机产品的成本提高,作为农机主机生产厂家既要消化上游厂家的提价,又不能将涨价因素释放到下游用户处,使本来微薄的利润甚至亏损的情况更加严重。就拿小麦收割机来说,由于一直处于微利状态,这几年成本上升,销售价格维持不动,使得企业生产小麦收割机处于亏损状态,极大地削弱了企业的生产积极性;玉米收割机原本是有点利润的产品,由于综合成本上升了约3万多元,情况也向小麦收割机的微利方向发展,势必也将影响生产热情。
对于成本上升,我们主要通过以下几条措施来消化:
1、从产品设计上就力图贯彻国家节能减排的方针,使原材料使用量降到**小;
2、加强管理,注意小节、做到精细,向管理要效益;
3、改进制造工艺,优化流程;
4、鼓励小发明、小革新,在全员中开展节能降耗活动。
《中国农机》:您如何看待今年市场走势情况?
丁健:今年中收的情况不容乐观,销很旺而产难继。今年的农机市场一反去年下半年的冷淡状况,进入到各类农机具均供不应求的较高位运行态势,特别是各类收获机械。包括中收在内,几乎所有的生产企业均经历过供不上货的现象。
分析其中原因,除了市场需求每年上半年的自然增长外,由于物价上涨、原材料价格居高不下,致使许多生产企业面临着采购成本剧增,而市场价格难升的尴尬局面,这反而加剧了市场的饥饿感。仅以小麦收割机为例:今年上半年,全国共新增各类型小麦收割机近2万台,麦收前各生产厂家几乎均无产成品积压,而麦收中,由于加油困难、气候影响等原因,各地作业的收割机均明显不足,有的地区小麦收割的价格达到140元/亩。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上半年小麦收割机的生产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同时也证明了中国自走式小麦联合收割机的市场发展,目前还正处在成熟期。随着产品的更新换代、技术提高,甚至还可以说市场仍处在成长期的末期,总体的市场需求还是有一个较大的上升趋势,这一时期的特点就是市场需求会平稳、缓慢的增加。
众所周知,近十五年来,我国农机市场是“旺两年、淡两年,再旺三年、淡三年”,这同时反映了市场资金、农民资金原始积累的自然发展状态。但是近两年来,淡旺年份的变化加快了,这是农机具购置补贴的功劳,它使得农民手中钱的“含金量”上升了,加之农业减免税政策的执行,故而农机化的步伐自然而然地也就加快了。据此并加上多年来对市场的认识,我认为,今年下半年的农机市场的需求必将仍然在高位运行。从七、八两个月的现状看来,市场需求在今年上半年势头的延续下,明显旺于去年同期,甚或可能达到或超过2005年同期的水平;但是由于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因素的影响,生产企业的产能大打折扣,产品定价问题也因为关乎自己产品的前途而困难重重,这样的状态必然会影响市场供应的水平。
综上所诉,今年的小麦收割机是一种产销两旺的形势,而供不应求的现象则是有一定的“水分”和“虚头”。其特点则是购置补贴的引导拉动了市场,使整个农机市场又进入了新一轮高位运行态势。
新定位:立足新疆、面向中亚
《中国农机》:中收加入国机集团农机板块,这其中的动因是什么?国机集团农机板块的诞生,对目前我国农机行业发展的意义是什么?就此也想请您谈谈中收的发展战略。
丁健:国机集团作为国资委下属的央企之一,由于历史原因,其装备制造能力比较薄弱,随着一拖集团的加入,使装备制造能力大幅度提高,因此,集团公司将打造农机板块作为其发展规划中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一拖加上中收和洛阳中收,在销售地域、产品品种等各方面在我国农机行业中都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将继续为我国农机行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中收作为国机农机板块中的一员,肩负着开发西北,面向中亚的重任。为此,我们调整了产业结构,将小麦收割机向大型化发展,玉米收获机向直脱粒方向发展,并结合西北、中亚市场开发经济类作物收获机械、林果机械、棉花机械、牧草机械等。
《中国农机》:目前,我国小麦联合收割机的同质化非常明显,甚至在整个行业,各家产品几乎没有显著的差异性。作为-2产品的早期研发者,中收是如何对产品重新进行市场细分的,就是说,中收是如何定位自己的产品的?
丁健:根据国机集团公司的统一部署,中国收获机械总公司与洛阳中收机械装备公司按照两个独立经营体运作。为此,中收总公司制定了“立足新疆、面向中亚” 的战略构想,将中收的主要生产和市场定位点由内地转向西北、转向中亚,利用中收产品的品牌和市场知名度,开发适合新疆及西北地区市场的产品,以老产品求生存,以新产品求发展,以服务求信誉,以管理求效益。以-5以上大型小麦收割机、玉米收获机和其它经济作物收获机械作为我们的方展方向。
[NextPage中收:小麦机需求空间仍然很大]
小麦机:需求空间仍然很大
《中国农机》:以-2为基本型的小麦联合收割机从起步到今天,中收发挥了关键作用,国家政策的引导和支持也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国家对小麦收割机的支持力度会逐渐减小,行业规范和管理的力度会逐步加大,这对小麦机行业的发展有何利弊?
丁健:“国家对小麦收割机的支持力度会逐渐减小,行业规范和管理的力度会逐步加大”这句话有待商榷。国家对小麦收割机的支持力度并不会逐渐减小,只是相对于其他收获机械而言,政府的补贴力度小而已。毕竟小麦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小麦的收获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随着我国进入工业反哺农业的历史时期,各类农机具必然会很快地上升到农业发展的主导地位。经过十余年的高速发展,小麦收割机虽然市场容量较高,仍然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求。因此,国家对小麦收割机的支持力度逐渐减小是不客观的,而加强行业规范和管理的力度则确实是迫在眉睫的事。
至于对小麦收割机的政府补贴相对较少甚至取消,我认为应当一分为二、辩证地看待。就有补贴的农机具而言,补贴使产品销售形式发生了较大变化:政府采购成为享受补贴产品销售的主要形式,但补贴政策对零售市场形成了一定制约,享受补贴的产品,其市场销量肯定会大幅下降;没有补贴的产品,则可以完全按照农民的切实需要进行市场化运作,这对小麦收割机这一具有较高市场容量的农机具而言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补贴对于新机具、新技术的推广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加快新产品、新技术的市场化进程,可以推动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全面发展;而对于成熟的产品及技术,补贴的作用则是增加了市场容量,实际上是提前消化了市场需求。
由于补贴对新产品、新技术、新市场与成熟产品、成熟市场的作用不完全一致,对小麦收割机行业的发展而言,现阶段取消补贴虽然有点为时过早,多多少少会将农民有限的资金引向其它产品,但是,同时也给予我们一定的市场机会。当然,加强行业规范和管理力度正是现在规范市场运作、促进农机工业正常发展所急需的事情。
《中国农机》:长期以来,我国的小麦收割机基本上还是-2机型的变种为主,在可靠性、适应性、作业质量等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比如:喂入量较小、脱粒的干净度不高、容易堵塞、籽粒破损率偏高、损失过大等,这些也是用户投诉的几大主要因素,难道解决这些问题的技术瓶颈真的很难突破吗?由谁突破?
丁健:国内市场上现在流通的小麦收割机基本上是以-2型为主的产品,各生产企业只是在产品的主结构不变的前提下,在产品的外观、割幅和部分部件等加以变化,产品之间的差异化很小。我也在思考同样的问题:造成目前这种状况的因素有哪些呢?
在近十年的市场运作中,农机行业普遍存在无序竞争、知识产权得不到有效保护、市场没有准入制度、互相抄袭、只重视市场不重视技术投入等等弊端,使得大部分企业采用拿来主义,即打击了技术开发研究企业的积极性,又助长了投机行为。
收获机械是一个比汽车还复杂的机械设备,加之一年一季,需要改善产品的作业性能和可靠性,需要做大量的改进和试验,投入会很大,时间也很漫长,一旦研究成功很快就会成为别人的盘中餐,使得原本具备产品技术开发能力的企业因此望而却步。
要解决收割机可靠性、适应性、作业质量等方面的问题,建议国家建立动态模拟实验室,缩短技术更新时间,技术成熟后作为国家的知识产权,有计划、有步骤地扶持和发展农机生产企业,避免盲目的企业行为带来的弊端,提高我国整体农机水平。
《中国农机》:有观点认为,小麦收割机今后的发展应是不断提高产品的可靠性、舒适性、技术含量等,进一步完善产品的功能,包括对整机的关键部件和作业质量的监测装置的配备、全球定位和电子化装置等高科技的应用,逐步向智能化作业方向发展。您认同此观点吗?您认为小麦联合收割机的下一代机型应有哪些特征?
丁健:国外先进的收割机,大多都有对整机的关键部件和作业质量的监测装置,全球定位系统和电子化装置等高科技技术的应用也很普遍,但我们不能脱离了中国的国情搞发展,特别是种植业农艺的现状及发展是我们现在必须面对的现实。另外,我国农民接受的教育毕竟还较低,使用技术含量过高的产品还有一定的难度;农民的家庭收入总体上也很低,由于附加过多的技术含量而增加的成本会使农民较难接受;我国绝大多数土地耕种的集约化程度也很低,除较大的农场之外,高、精、尖的技术成本难以消化。
目前,由于有这“三低”形成的“三难”还占主导地位,虽然我国的小麦机收率已达到接近90%的水平,但是,与其他已实现收获机械化国家的情况完全不同。我国农民购买小麦收割机有着更广泛的应用:不仅要作为替代人力作业的手段,而且是农民致富发家、新农村建设的工具;不仅要为自家服务,还要跨区作业,开展社会化服务。这就是由于“南征北战”现象形成的“相对的饱和”,而实际上则是“绝对不足”;即市场容量还非常大。认清了这一点,我们就很容易由此得出结论:适合农民现在需要的才应当是我们目前努力追求的。
当然,先进的技术储备是必要的,向智能化作业方向发展肯定是长远的发展目标。但是现阶段,如何提高小麦收割机的机械性能、可靠性才是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所以我认为,下一代小麦收割机可以适当配备作业质量监测装置,使收割机具有高可靠性、高收获效率、高机械性能,而且操作要简单。至于其他一些高科技技术仍然是以技术储备为主,同时在大型农场进行推广,在土地集约化程度提高后再进行全面铺开。
玉米机研发:坚持发展民族农机工业为己任
《中国农机》:目前,玉米作为我国三大农作物之一,其机收还处于起步和推动阶段,政府在推动玉米机收方面也付出了极大的努力,但收效甚微。这固然与我国的玉米种植和传统农艺的影响有着关系,但玉米收割机的技术落后,产品质量、可靠性和适应性差也是重要的因素之一。中收作为我国收获机械行业具有研究开发实力的企业,对此有哪些考虑?
丁健:中收作为收获机械行业中的一员,始终默默无闻的为中国农机行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产品,从-2小麦机的发展历程来看,中收经过十年研制的产品推向市场后,我们并没有充分享受它带给我们的应得效益,就将产品和市场拱手让给了我们的竞争对手,并造就和培养了一大批同行。
玉米收获机从目前来看,又要走小麦机的老路,各个企业都在等着成熟产品出来,并没有把精力放在研发产品上。我们作为收获机械行业中的一员,始终以发展民族农机工业为己任,但是同时也希望国家尽快建立知识产权保护机制,防止目前农机行业这种拿来主义恶性膨胀,促进我国农机工业健康快速的发展。
[NextPage中收:新一轮农机热正在启动]
展望:新一轮农机热正在启动?
《中国农机》:从2002年以来,我国出现了一轮农机热。你认为在这一轮发展中,那些产品获得了发展?哪些产品还有待发展?请分析原因?您认为这一轮农机发展对我国农机工业的启示是什么?
丁健:在这一轮农机热中,应该说是你方唱罢我登场,各种农机具轮番上阵,从而才形成了这一轮农机热。实际上从1993年开始,小麦收割机就热浪不断,在这之前和同期,农用车也旺销多年。究其原因,主要还是适应市场需要、适应我国农民需要的产品起了决定性作用。从2002年起的新一轮农机热中,大、中型轮式拖拉机、水稻收割机相继进入农民家庭,给农机热又添了一大把柴。展望下一个市场热点,玉米、油菜的机收,以及秸秆、牧草的回收打捆,必将使农机热延续到又一个新高度。当然,政府引导与农民需求的紧密结合,才是刺激新一轮农机热的关键。
在这一轮发展中,小麦收获机械在技术上、性能上都有了较大进步;拖拉机特别是轮式大、中拖有了长足的发展,水稻收割机和插秧机也有了爆炸式增长;而农用车则稳中有降。
分析这些变化的原因,归结起来主要是以下三点:一是市场的需要与饱和使各类产品出现了有升有降的局面;二是政府的引导、政策的拉动与农民的需求、农艺的发展紧密地结合程度,促进了不同类别产品市场增量的变化;三是行业规范和管理力度的逐步加大,使农用车、拖拉机主要用途由上路转向田间,从而使这一轮农机热展现出与以往不同的一面。
这一轮农机热应该给了所有农机人一个提醒:光顾埋头拉车、不顾抬头看路,绝对没有长远发展。这一轮农机热与政府的支持与引导分不开,但我们除了要考虑政府的支持外,还必须统筹考虑其它方面有可能影响农机发展的因素。同时,还应当把眼光放得长远些。
可以肯定的是,未来影响农机发展的因素将是多重的:农机化合作组织的兴起与发展;农村劳动力越来越多地转向城市二、三产业;新农村建设、小城镇建设等等,这些因素都将刺激中国农机化进程,对新一轮农机热起到促进作用。我们农机人必须统筹分析,宏观把握、微观入手,既要解剖的细致入微,又要阴阳相谐、和谐入市,只有这样才能长远发展、立于不败。
《中国农机》:为适应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我国农机工业应从哪些方面去进行产品开发?进行那些方面的技术储备?
丁健:目前,我国农机企业跟风现象严重,那个产品市场好,一窝蜂的上,没有企业对产品认真研究,提高其性能和可靠性,国家在宏观上也没有规划,任由企业折腾,美其名曰“市场经济”,这样必然导致农机产品质量差、没有特点,分工不匀,热门产品企业过剩、冷门产品无人问津。
我国是农业大国,除小麦、玉米等主要农作物外,其它农业作物、经济类作物太多,从耕种、田间管理到收获,哪一个环节都需要机械化,这在我国都是薄弱环节,都应该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开发。但是,农机企业目前实力都不太强,处于微利状态,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这些都需要国家给与政策性引导,使我国的农机行业沿着一条有序、健康的道路前行。
[NextPage中收:好政策需要农民企业都喜欢]
补贴:好政策,还需农民企业都喜欢
《中国农机》:您怎样看待当前的农机补贴政策?使政策的落实既有利于农民,又支持我国农机工业的发展?
丁健:农机购置补贴,绝对是一个好政策。关键是如何执行好这一政策值得商榷,显示公平,消除弊端。就像你说的,既有利于农民,促进农机化的发展,又支持我国农机工业的技术进步。我仅从企业的角度谈谈看法。
1、农机补贴应长期、连续、长效化。纵观2004年以来的农机补贴,各省、地、市的补贴资金一般是在每年的3~4月份到达,资金达到后开始操作,而这补贴资金在经历过用户申报、购买等程序后,等返还到生产企业时,快的在8~9月份,慢的则要到年底才能到生产企业。这样一来,无形中占用了生产企业的流动资金,在绝大多数农机产品利润很低、农机企业微利经营的今天,长此以往使生产企业举步维艰。
而农机工业的发展离不开农机企业的发展,农机企业的艰难势必会影响我国农机化事业的发展进程。故此,建议补贴能长效化,农民按照正常的市场价格购买农机具后,自己可以随时去农机部门申请补贴则可基本实现补贴长效化。
2、农机补贴的政策及操作方式应统一化。农机补贴是国家的惠农政策切实落实的重要体现之一,生产企业是举双手赞成并身体力行的。但由于各地的补贴方式及操作方法不尽一致,使生产企业在申报、运行、操作过程中要根据各省、地、市的不同要求分别进行,没有统一的规则。如果国家农机化管理部门能出台统一的操作规程与细则,则对生产企业、经营单位及农民无疑均有极大的帮助。
3、农机产品的补贴价格应市场化。我国市场化的经历还不长,企业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还很有限,特别是农机生产企业属微利经营,应对市场变化的预见能力还很弱,在一段时期内还应当予以一定的保护和培养。各地补贴招标工作中,往往在前一年的10月份左右就将产品的价格确定,而真正操作补贴供货则要到第二年的三、四月份甚至七、八月份,这其间的成本变化往往使得生产企业捉襟见肘、措手不及。
为保护农机市场、培育农机企业,使农机工业有一个正常的发展,应在招标时就以市场价格为定位开展购置补贴工作,使价格真正做到市场化。
4、农机补贴应做到参与补贴的生产企业、经营单位正常化。农民在购买农机具时,往往会按自己的需要进行选购,选购时会根据自己的喜好、别人的建议、经销商距离的远近、周围人所用的机具等多方面因素进行考虑。但是,如果说本地只有一两家经销商有参与补贴的资格,则只能到有补贴资格的农机公司去选购,而绝大多数农机经销商的经营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让每一个有参与补贴资格的经销商都做到面面俱到、各品种产品齐全无缺,这样就无形中使一些也具有国家相应的推广证的产品被拒之门外。因此建议,农民购买的凡具有国家相应单位颁发推广证的产品,不论在什么单位购买都能享受到政府补贴。
综上所述,农机的政府补贴如果能实行普惠制,则可以真正达到长效化、统一化、市场化和正常化。另外,目前我国农民融资难的问题十分突出,建议加快农村金融体制的改革,使有需求的农民能够实现简单快速的贷款,如果普惠制在短期间实现不了,可以增加一部分资金,补贴到农民贷款利息上,使农民能够享受较大额度的无息贷款,这样可以更加快速的推动我国农机化的步伐。
展会:有了良好开端,再做努力
《中国农机》:请对中国新农村装备国际博览会的发展提出具体建议?
丁健:就去年在山东济南召开的首届中国新农村装备国际博览会看来,中国新农村装备国际博览意义还是很重大的,紧扣“建设新农村”主题的首届博览会的举办,首先为“三农”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提供装备增加了一个平台。同时,为满足“三农”对机械工业产品种类和品种多样性的需要提供了一个市场;其次,证实了新农村建设给我国机械工业特别是农机工业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首届中国新农村装备国际博览会的成功举办,让我们看到了成功的一面:一是展品范围广,展出产品范围扩大到包括农机产品在内的涉及农业、农村、农民使用的机械装备;包括农用汽车、摩托车、农用工程机械、食品加工和包装机械、农村新能源设备等涉农装备。二是当地政府支持力度大。三是不但参展产品国际化,而且实现了观众的国际化。由于以上意义与特点,总体来说,首届中国新农村装备国际博览会是很成功的。
就建议而言,主要谈两方面:
一是应尽可能邀请经销商参与会展,同时,尽可能邀请各地农机管理部门、农机与农业系统政府部门参加。这样就可以避免将会议办成仅仅是企业间的实力展示与交流的会议。当然,邀请经销商、各地农机管理部门、农机与农业系统政府部门参加会展就不能仅仅是展示产品,应适当地增加一些论坛、研讨会等等,既能收集各方信息与建议,又能提高博览会的地位,同时,给各地农机部门与农业部门创造一个相互交流的机会,为今后农机与农艺更好地结合夯实基础。
二是展会的展位面积不宜过大,或者可以根据企业的切实需要安排展位大小。这样,可以使一些中小生产企业参会的积极性更高,也使用户和农机管理部门能更多地了解不同的产品。
用户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