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郊农机补贴的喜与忧
密云农机服务科的王科长**近比较烦,因为又到了公布农机审批结果的时候了。每到这时候就会有许多因为分不到农机,或对购买的农机有意见的群众堵在他的门口,向他要说法。“我总是很耐心地做他们的工作,和他们讲政策,可是我跟你们说实话,我自己对一些政策都不是很理解。”
买什么补什么还是补什么买什么
一些享受了农机补贴的合作社笑得并不是那么开心。因为得到的机器可能是农机管理部门想推广的,却并不是他们想用的。笔者在一家较大规模的农机合作社看到几台大型的板栗加工机,在农忙时节,别的新机器都已经派出作业了,只有这些大家伙被打入冷宫、苦守空房。“这是上边补给我们的,太大了,我们这儿只有30亩的板栗,哪用得上这么大的家伙。可是政府采购的只有大型的,你叫我们怎么办?”一位合作社技术人员说。
另一家合作社也深受其苦,“由于售后服务无法到位,农机坏了得不到更换的零件,机器基本上就废了”,这名技术人员说。北京某区县官员说:“像**近市里确定采购的拖拉机,垅距没办法调节,和我们当地实际的垅距有差距,没法用。”
是补个体户还是补合作社
今年农机的补贴比重仍在增加,据顺义农机科一位官员介绍,顺义今年农机补贴**低50%,一些重点推广的机具达到80%,比如深松机、全自动的大棚卷帘器等。一些亟待推广的机器补助比例甚至达到了100%,也就是白送。如此高的补助比重如果没有透明公正的审核标准,势必会影响合作社之间的良性竞争,也会造成公共财产的流失。
据相关人士介绍,审核的成功率一般能达到20%左右,购机者先写申请,乡农业中心签署证明意见,等财政钱下来再进行综合性的考查,首先必须达到一定规模,以免浪费农机资源,但是这样的综合性考查没有细化的标准。
提倡个体农民加入合作社,提高机械利用率,还要注重各乡镇补贴的平衡。目前的运作方式**符合补贴标准的是大型合作社,而个体农户则处在政策的边缘。这一点大兴的农民刘老汉就深有体会。刘老汉以前是生产队的司机,如今想买一台机器供自己和村里的百姓收割时使用。可是由于土地审核没过关(土地面积达不到标准),他的申请一直没有通过。“如果再不通过我只好自己去买了,补贴我不要了。”
对这一问题一位某合作社的农机专家也有不同看法,他给笔者算了一笔账,他说像一个普通人家也就有两三亩地,按合作社为农户收割时每亩收45元的价格计算,一年才花100多元,买机器则要上万元,够用很多年的。他认为政策向大户倾斜是有道理的。他说:“我建议还是组成紧密或者松散的合作社,这样使机器在农忙时不至于闲置,也使大家都受益。”
维修问题愁白头
想要实现农机全方位的“下乡”,技术与维修是至关重要的两方面。密云县农机委的王科长介绍:“管理部门在技术培训方面下的力气很大,农机学校配有专业的教师,而且每次机器来都现场发放些材料,并有厂家现场培训。可是维修问题并不是那么好解决”。
一些公司尤其是外国公司在北京的服务网点很少,一般一个市就一个。这个问题也困扰着许多购买了进口机器的合作社。“一般的问题自己可以解决,但零件的损坏却很致命。我们2003年购置的三台白俄罗斯280型自走青饲收获机,现在只有两台能用,原因是零配件买不到。”密云的向阳农机服务社的技术人员说。
用户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