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通logo

以改革创新为引领,加快推进我国农业机械装备制造转型升级(二)

机经网 2018年03月06日

  为加快推进我国农业机械装备制造转型升级,2017年3月-5月,中国农机化协会组织了一批行业专家,协助并参与了民盟中央开展的《以改革创新为引领,加快推进我国农业机械装备制造转型升级》专题调研活动,形成了专题调研报告,作为素材提供给民盟中央参考。

  2017年9月,民盟中央向中国农机化协会发来感谢信,感谢协会参与调研及调研报告的撰写工作。

  感谢信中特别提到:“民盟中央以调研成果为基础,征求国家有关部门及相关协会专家的意见建议,拟定了《以改革创新为引领,加快推进我国农业机械装备制造转型升级》政策建议信,上报中共中央、国务院。

  建议信受到中共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汪洋副总理、马凯副总理作出重要批示。”

  现将报告主体内容发布出来,供各界人士参考。

  《以改革创新为引领,加快推进我国农业机械装备制造转型升级》

  专题调研报告

  调研组组长:中国农机化协会刘宪会长

  调研组成员:中国农机化协会陈海燕副秘书长

  农业部农机试验鉴定总站韩雪副处长

  农业部农机化技术开发推广总站曹洪玮副处长

  中国农机化协会夏明部长

  执笔:中国农机化协会夏明部长

  (福田雷沃、江苏沃得等企业对本报告亦有贡献)

  中国农业机械化协会

  二〇一七年五月

  三、原因分析

  (一)深层原因

  我国农机装备制造企业产品结构单一、关键零部件受制于人、制造技术和装备水平满后、产业集中度较低、政策支持力度不够、科研开发滞后、管理体系急待改革完善等几个方面,是当前农机装备制造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既有装备制造行业的共性,也有农机行业的独特个性。造成这种情况的深层原因大概有如下几个:

  1.发展阶段限制

  我国的农机装备产业大规模发展起步于建国初期。一方面基础薄弱,产业规模有限,起点低,与国际水平差距巨大;另一方面,受制于时代因素,在体制上沿袭前苏联高度计划管理方式,效率一直不高。

  随着改革开放日益深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建立和完善,要素效率得到很大提升,整个行业呈现新的气象,取得显著成就,但整体上,尤其是创新能力、商业模式等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仍然巨大。

  比如,当前国内农机产品同质化严重问题,其根本症结就是模仿、跟随所致,随着市场竞争越来越充分,低端农机产品已无法取得竞争优势,技术工艺不升级,农机产品的可靠性、先进性就得不到保证,市场竞争力就得不到保证,所以,技术工艺壁垒突破至关重要。

  2.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影响

  改革开放以后,农村经营体制发生巨大变化,以家庭为单位的经营方式造成对大型、先进机具的需求锐减,对农机装备行业的发展造成较大冲击。

  随着农村农业改革的深入,土地规模化等制约因素取得一定突破,但与产业发展所需仍有较大差距,在小农经济与规模化生产之间仍存在路线和途径的争论。农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兴未艾,对农机装备产业提出了很多新的要求。

  3.需求侧刺激政策影响

  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作为我国中长期经济发展的重大方针,正式写入了“九五”计划。这标志着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希望从粗放型转向集约型,从主要依靠增加投入、铺新摊子、追求数量,转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走上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科技进步的日新月异,世界范围内的结构重组和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使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愈加刻不容缓。

  进入21世纪开始,中国经济增长即出现势头疲软的情况。在应对问题的策略上忽视了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战略的坚持,一直用增加需求来拉动增长。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效果逐渐式微,投资回报日益低下,边际效应显现,问题积累日益深重。由此带来的问题在农机行业同样出现,值得关注。

  2004年开始实施的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除了要推动农机化发展之外,更为深层的用意也在于扩大内需,带动农机装备制造业的发展。2011年,我国农机工业增速创造了一个历史高点,总产值已达2898亿元,同比增长33.7%。

  之后的几年,尽管补贴资金在不断增加,但农机制造业却难以保持前些年那样的高速增长态势,调头进入下行通道,2016年更是在补贴资金保持高点的同时,总产值增幅降到十几年来的历史低点。与宏观经济整体走势基本吻合,农机行业也突显了三期叠加的历史困境。

  (二)具体原因

  具体到农业装备制造行业,上述问题的原因大概有如下几个:

  问题一——产品结构单一,有效供给不足问题的原因主要在于:从需求端来看在于农产品整体竞争力及比较效益低,环节分工不够细致精确,农业从业者投资意愿及能力不强,造成对多类型产品的有效市场需求不足;同时农机装备行业研发创新能力及小众产品技术积累起点低、存量小,满足小众市场新兴需求的能力不够;高端市场被国外产品抢占;农艺和农机的融合程度不够理想,部分试制机具无法推广。

  问题二——关键零部件受制于人问题的原因,主要还在于中国在这些方面起步很晚,与先进水平的差距不是短时间内可以追平的。加上,国内的装备制造业此前的发展主要以中低端整机组装为主,整个产业体系的分工程度远远不够,能够带动的配套体系多集中于中低端。

  问题三——制造技术和装备水平落后,产品质量和可靠度低的原因主要在于:国内农机装备产业起步晚、水平低、底子薄,在整个国际分工链条中处于低端。加之国内产权制度改革较晚,国营企业经营效率较低,民营企业担心长期投入无法收回,普遍采取短期行为。由此导致国内农机企业运营管理比较粗放,先进制造手段不足,仅少部分龙头企业重视研发及制造投入。多数中小企业仍是以传统管理、运营方式为主,重数量轻质量少服务,造成产品安全性、可靠性等方面质量差,性能水平低。国内企业工艺设计环节较落后,难以支持制造模块化的实现,且产品设计的工艺性不足,导致国内企业目前难以形成单独模块化的组装,整机制造仍以零部件单独组装为主,工艺制造较粗糙且生产效率低下。多数农机制造企业设备陈旧,制造技术落后,生产效率低下。

  问题四——生产格局分散,产业集中度低的原因主要在于国内的市场化体系建设仍不够完善,地方政府为各自利益多伸手干涉企业并购、融资等领域,导致要素流动不畅问题普遍存在,无法完全实现优化配置;从市场情况看,农机化领域的需求过于分散、季节性强,无法形成统一完备巨量市场,单品细分市场规模不够,企业公关、管理、物流、服务成本过高。从而导致我国还不算全球农业装备的制造强国,总体上还处于依靠制造业国际分工和产业链的中低端,大多企业单纯以制造为主,对生产性服务业尚未形成规模需求,未能引领农机装备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提升,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在更高水平上难以有机结合。目前,国内农机企业仅有一拖、雷沃重工等极少数企业依托客户需求出发,开始向生产性服务业转变,提供包括农机跨区作业指导服务、智能化农机作业等信息技术服务等满足客户需求,以及融资租赁贷款满足购机服务,在农机作业整体解决方案层面,也仅有雷沃重工等少数大企业能够提供全程机械化解决方案。

  中国农机行业在包括信息系统、大数据服务、精准农业服务、人机结合服务等软硬件能力方面严重欠缺,且受制于投入大,见效慢,人员能力不足等影响,企业层面缺乏提升动力和能力。

  问题五——政策支持力度不够。这个问题的成因比较复杂,从根本上讲是中央政府对于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的发挥政府的作用问题的理解和贯彻实施处于逐步深化过程当中。导致对于市场体系建设、产业扶持政策等问题的定位策略出现不断调整变化情况。其中:

  (1)新产品补贴尚未发挥足够作用问题的原因在于:农机补贴的主要目的是减轻农民购机压力,推进机械化发展,当前主要以补贴成熟产品为主,对新型高效以及技术水平较高的产品引导不足,导致农机新技术、新产品未能及时的推广至市场,未能更好地服务于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具体有以下几点:

  一是试点时间偏短。农业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于2016年9月1日批复同意开展试点工作,并要求试点工作于2017年3月底结束,部分省于2016年12月30日公布试点品目补贴产品信息。企业和购机户只有3个月时间开展经销商确定、试点产品推广销售、补贴申请办理等工作,且试点企业均为首次接触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对补贴操作程序等不够了解,导致试点期限内试点产品无法有效推广,无法有效发挥农机新产品购置补贴政策的作用。

  二是试点产品偏少。食用菌料装瓶(袋)机品目只有一家企业一款产品,有机废弃物干式厌氧发酵装置品目只有两家企业五款产品。主要原因为:试点产品之前未列入过农机购置补贴产品范围,大多数生产企业不知道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更不知道农机新产品购置补贴试点工作,没有将相关产品申报列入补贴目录。

  三是补贴额仍按照原来要求,不得超过5万元,造成补贴额偏低,降低用户的购机积极性。

  (2)农机作业补贴未能取得理想成效问题的原因主要由于很多农民习惯于传统的旋耕作业,对深松作业效果认识不到位,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深松作业的推广,加之大功率拖拉机和配套深松机的不足,制约了深松作业面积的扩大。

  (3)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执行缺少工作经费。农机购置补贴、深松补贴等工作政策性、技术性、敏感性很强,需要开展宣传培训、示范观摩、对比试验、督导检查、项目管理等工作,基层财政难以做到“保证必要的组织管理经费”。随着补贴资金逐年增多,补贴范围进一步扩大,工作量大幅度提升,但苦于工作经费短缺,造成大量宣传、推广、机具核实等工作难以开展。

  (4)在农机具质押贷款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部分省份金融机构对办理农机具贷款业务不积极,重视和宣传程度不够。二是目前尚未建立机具处置变现的交易市场,贷款一旦出现风险,抵押物处置难以变现,且机具大多又无保值空间,这让许多金融机构在贷款推广和风险管控面前有所顾虑。三是政策实施环节和手续较多,该项政策近年来实施效果不佳。四是部分省份金融机构未开通对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已购置的农机具,申请大额抵押贷款业务。

  此外,以下几个问题也需要深入研究:一是政府补贴受益权是否可以作为质权在我国法律中尚不明确。二是政府补贴受益权尚不完全符合质权的构成要件:1.质权必须是合法并且明确的财产权;2.质权必须是可让与的财产权;3.质押方式较为单一,没有按补贴的种类、金额等进行区分。

  (5)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农业政策、农艺环境、工况条件、农机产业的发展情况等研究甚少,国内农机产品在国外的适用性等均存在一定问题。国内农机企业拓展海外市场的过程,往往是企业单打独斗,产业上下游未能形成完整的链条,彼此之间缺乏相应的支持。加之农业/农机部门未提供良好的服务支持,不利于我国农机装备的对外推广。

  问题六——科研开发不够,与国际水平相距较远问题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研发能力不足。受农机行业利润薄、研发人员缺乏等因素制约,大部分农机企业在科技创新方面投入较少,原始创新乏力,自主研发能力薄弱。

  (2)在行业科研方面,多数专业科研院所已转制科研型企业,生存压力导致基础研究动力不强、市场生存能力不够;对科研人员考核机制僵化,与产业需求距离较远,在落实《科技成果转化法》方面进展缓慢,缺少专业的成果转化机构和机制,科研人员横向合作的积极性不高,成果转化面临国有资产定性难题,无法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和创造性

  (3)对于民间科技成果缺少评估、扶持、孵化、转化机制,大量优秀创造停留在专利文件、样机阶段,无法及时通过产业化供给社会。

  (4)技术转化率低。企业研发投入,特别是关键核心技术的投入,往往消耗大量的人财物却难以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同时科研成果转化率偏低,周期较长,跟不上技术升级换代的步伐。

  (5)缺少农机行业知识产权联盟类专业机构及平台支撑,在涉外知识产权争议处理中处于不利地位,海外业务拓展不顺畅;企业遇到知识产权侵权问题,由于常规诉讼时间长,费用高,赔偿低,导致维权积极性低,专利权保护不受重视,对创新愿意和创新能力构成严重威胁、打击。

  与国外企业注重提前进行知识产权布局相比,国内农机企业意识淡漠、能力不足,已发生多起侵权被诉事件。短时间内难以在战略上有大的突破。缺少行业专利导航引领技术发展,国内农机企业普遍为跟随型,缺少有效的目标引领向引领型农机企业迈进。

  (6)产学研合作的有效模式尚未形成,不同技术创新主体的资源优势协同效应未形成。农业机械装备学科综合性强,尤其是涉及到农机农艺融合、关键技术突破与产业化等矛盾,必须发挥出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的各自优势,联合攻关,才能解决根本问题。而目前农机行业的产学研合作多数是短期的、不规范的、靠感情和人脉关系来维系的低层次合作,缺乏有效的合作模式和机制、缺乏沟通交流的平台。

  产学研责任主体不明确,农业装备制造企业作为科学技术产业化的**终主体,未能形成整合行业高端科研资源的优势。企业在应对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的同时,承担周期长、成果转化不明确的共性基础技术攻克,高额持续的资金投入需要更多支持。而与此同时,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未能充分利用其学科优势与科研条件,结合农机行业的特点和技术需求,提供多元化服务,解决技术方面的问题。

  (7)农业装备这个学科正呈现萎缩状势。受大学扩招影响,一些专攻农业机械的院校“消失”了,更多农业机械专业则慢慢转成了更容易招到学生的机械工程等“洋气”的专业。我国农业装备学科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追赶国际学科前沿的步伐明显加快,但在原始创新、学科高端人才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

  农业装备与技术行业领军人物及创新人才严重不足,缺乏可持续创新能力;农机学科严重削弱,农机人才培养缺口较大。

  可见,我国农业装备行业落后的直接原因是科技落后,根本原因是市场有待健全及人才储备不足。我国农业装备学科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追赶国际学科前沿的步伐明显加快,但在原始创新方面、学科高端人才以及人才培养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如近五年来,与美国普渡大学农业装备科研人员相比,国内农业装备学科排名前五名的高校科研人员的人均SCI论文数量仅为其五分之一,人均科研经费仅为其十二分之一。农业装备学科世界前20名高校均分布在欧美日,中国高校无一入围。根据《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发布的制造业重点领域人才需求预测,其中农机装备到2020年的人才缺口为16.9万人,到2025年的人才缺口高达44万人。

  问题七——行业有待规范,管理体系改革有待深入问题的原因:从根本上讲,在于政府很难真正了解企业真实的发展状况和发展需要,也很难准确把握市场的变化,以行政方式“外行指导内行”,不但浪费了行政资源、容易滋生腐败,也有可能破坏企业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

  (1)行业协会、商会是同行企业自己的组织,能够深刻而敏锐地察觉到所处行业的生存状态、存在问题、潜在危险和发展前景,对行业内不同企业的管理水平、技术储备和核心竞争力水平等情况非常熟悉。但在现实中,受制于各种因素,却往往被排除在促进企业转型升级的制度设计之外,行业协会在规范行业行为、增强行业自律、统筹行业资源、提升行业核心竞争力方面尚无法发挥更为充分的作用,难以发挥特有的优势。

  (2)我国人多地少,农业生产呈现精耕细作的特点,形成繁琐复杂的种植制度。一个地区作物种植的结构、配置、熟制,即作物布局区域差异性很大,各地区种植方式(轮作、连作、间作、套作、混作和单作)也存在很大差异,以及不同品种生物特性的差异,使我国的农艺发展呈现较强的多样性。农机与农艺学科结合不紧。农机与农艺分属于不同的学科管理体系。农艺研究主要追求产量,忽略了机械作业的适应性;农机研制的过程中,针对不同的种植制度、种植方式,需要研制不同作业要求的作业机械;而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把农机与农艺结合研究的情况较为少见。为增加产量,农艺部门研究出套作、间作、密植、稀植等多样性的种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的难度。

HitsNum
点击继续阅读

相关阅读

用户评论

  • 暂无评论